“富煤缺油少氣”是對中國能源資源稟賦的基本共識,這句話的含義在目前形勢下可能要發生一些變化。回顧過去,所有的能源短缺問題,基本都是基礎設施不足(包括開采與運輸)、價格體系(比如煤炭價格結構性壓低,打擊供應而鼓勵消費)與管理體制(僵化的規劃體制,“命令與控制”的能源管理方式)的問題。能源總量的絕對稀缺,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存在過,并且在上世紀末之前一段較長的時間,能源出口更是發展經濟、積極創匯的一個工具。但是,近期國內暴露出的環境質量嚴重退化,大氣、水、土壤的全面污染,對經濟發展與居民健康已經造成并將繼續造成嚴重損失。從這一意義上說,在中國,環境資源比能源資源更稀缺,其短缺造成的損失也更大。
天然氣是最清潔的化石能源,近幾年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美國頁巖氣井噴式的發展。在美國之外的其他地區,特別是澳大利亞、中國、印度及歐盟國家,關于本地區頁巖氣資源稟賦以及可采性的評估與試采也在進行中。如果一切順利,一個天然氣的“黃金時代”(IEA能源展望2012語)有可能出現。
美國國內方面,這一能源轉型發展,帶來了能源安全與溫室氣體排放方面的雙重收益。美國的能源獨立前景越來越被看好;天然氣發電有效替代了燃煤,促進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出現明顯下降,2011年碳排同比下降1.7%,2012年預計更多;能源成本下降明顯,美國的化工、制造等產業競爭力有所提升;能源出口變得有利可圖,美國天然氣生產商正考慮出口LNG的可能性及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美國煤對臨近地區特別是歐洲的出口大增。
過去幾年,中國無疑是煤炭進口增長最快的地區,2012年凈進口超過2.8億噸,同比增長35%。而歐洲地區的增長也非?捎^,2009—2012年煤炭消費持續增長,2012年前6個月,來自美國的煤炭進口就上升了1/3,全年煤炭消費增長可能超過5%。無疑,美國頁巖氣的井噴是重要因素與導火索。
從更長遠來看,美國的能源獨立前景對中東、拉美等地區的地緣政治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但是,頁巖氣發展本身的環境完整性疑問也在上升,這正是很多歐洲國家表現遲緩的部分原因。法國已經禁止開采頁巖氣,有關開發帶來的局部環境污染與環境破壞的風險(如生態與水系統的破壞),目前的研究并不充分。頁巖氣的使用無疑是清潔和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的,同其他工業活動類似,這種破壞程度隨著經驗的增加有減少的可能,但其生產過程中如何減少泄露排放,仍值得進一步關注。
中國方面,政府已經確定“十二五”期間實現天然氣在整個能源消費中的比重翻番,到 2015年達到8%的份額。這一消費的增加,將來自于國內天然氣產量的增加,以及進口的LNG與管道氣。由于前期技術積累不夠,頁巖氣在此中占比可能微小。并且可以肯定的是,盡管有了“十二五”期間的發展規劃,目前就頁巖氣前景做任何長期判斷仍然為時過早。
資源儲量方面,目前一些初步研究認為,中國頁巖氣總體資源量很大,但由于賦存條件較美國要差,開采難度要高,其成本也要高一些。技術、價格體系與基礎設施,而不是資源儲量,將是中國未來非常規氣發展及其角色的決定因素。
此處,不得不提及中國的油氣市場壟斷。在目前的成本與價格體系之下,大的油氣公司并沒有足夠動力去生產頁巖氣。因為相較于傳統的油氣,其成本仍然很高,存在自我鎖定的可能。潛在的定價改革方向基本是“漲價”,這可以幫助油氣公司獲取更好的利潤,也將進一步增加傳統的油氣的吸引力。單獨來看,這一理性選擇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無疑會妨礙國內頁巖氣發展的技術進步與潛在的成本大幅下降的可能性。
如何從制度政策與具體的管理體制上保證不同投資主體具有穩定的預期,促進投資的積極性,降低頁巖氣投資風險,將是一項重要任務。在這一問題上,同中國的其他能源政策類似,關鍵不在于是否具有“積極發展”還是 “審慎發展”的理念(此類提法本身都需要進一步界定,并且缺乏制度特征與行動含義),而是如何創造一個長期、穩定、透明的機制與制度環境;與此同時,政府通過強化環境標準、安全標準與勞工標準的要求,規避頁巖氣發展中存在的一些環境與社會影響方面的負外部性,機制的作用與角色將非常關鍵。
(作者供職于北京卓爾德環境咨詢與研究中心 張樹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