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煙店軸承的最初萌芽還是在臨清城區。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改革的春潮剛剛萌動,一些頭腦靈活的農民就靈敏地感受到了市場的春意,他們常常在農閑時節走村串戶收購廢舊缸鈴圈,每逢集市,便趕集擺攤、補貼家用。從起初三五成群的小打小鬧到十幾個人、幾十個人的合伙介入,他們漸漸形成了小范圍的軸承買賣市場,當時的市場位于市區東郊,方圓不過三四畝地。由于受計劃經濟意識的主導,加之假冒偽劣和廢舊再造產品過多,有關部門曾屢次對市場進行取締和打擊,初嘗市場經濟甜頭的商戶們非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玩起了“貓鼠”游戲,在經過臨清、臨西的數次“游擊戰”后,最終輾轉至煙店鎮安營扎寨。
迅速壯大的軸承業呈現新特點
2007年末,以煙店為核心的軸承加工業共完成銷售收入54億元,增加值12億元,利稅6.4億元,出口創匯4000萬美元?v觀日前煙店鎮的軸承產業,有“兩快兩強”四大看點:
一是企業規模膨脹快。
政府立足市場優勢,抓住有利時機,因勢利導,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增加投入,購置新設備,引進新技術,完成企業的擴建和檔次升級。鼓勵擁有資金的軸承專業戶投資建成軸承企業,進一步膨脹煙店軸承工業整體規模,建立更大的軸承企業群體,2007年擴建企業達56家,擴建投資達1.7億元,并有26個軸承經銷戶建立自己的企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目前,各類軸承生產加工企業1021家,從業人員6萬余人,累計固定資產投資達30多億元,可生產加工0-9類軸承和非標軸承11大類,日消耗軸承鋼800多噸,滾動體150多噸,產品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和地區,并出口東南亞、歐美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2007年,已有國內40多家知名軸承企業來煙店考察,有17家來該鎮投資建廠或投資參股。
二是產品附加值提速快。
為致力于產品檔次升級,他們一直追蹤科技前沿,捕捉技術信息。一是高起點引進企業。全國軸承行業著名品牌“哈軸”來臨與煙店鎮2家民企組建哈魯軸承集團后,為把“品牌”做真做實,又于2005年投巨資建立了一處省級軸承質量監測站,不僅為煙店軸承帶來了品牌革命,更帶來了理念上的更新。他們還與浙江萬向集團合作,組建起魯杭汽車軸承公司,從而填補了山東省不能生產汽車軸承的空白。目前,哈、瓦、洛等全國知名軸承生產廠家都已下嫁“煙店”,從而為煙店軸承業發展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動力!肮敗逼放祁I跑,眾多軸承企業紛紛打造自己的品牌,龍業、朝陽等22家企業已注冊了自己的商標。二是新上項目附加值高,與已形成的特色產業關聯度高,比如,軸承鋼、軸承鋼管都是圍繞軸承加工新上的項目,對下一步軸承產業的發展必將起到降低成本、增強配套能力、促進產業上檔次上水平的作用。
三是輻射帶動能力強。
煙店軸承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切實起到了龍頭帶動作用,稅收額已占到當地稅收總量的90%以上,該鎮每個村都有一批從事軸承及相關產品加工營銷的業戶。同時,其影響還輻射到周邊地區,冠縣、聊城及河北的館陶、臨西等地也紛紛成立了軸承市場,輻射面積達500多平方公里。在調查中發現,煙店有兩“多”特別引人注意:一是打工人員多。煙店的一千多戶企業,吸引了30000人來此打工,其中外地人17000人,本地人13000人,比如,有個叫孟口的小村,只有500人,卻辦起了30家企業,外地來孟口打工的就達1000多人。二是外出經銷戶多。“哪里有軸承,哪里就少不了煙店人”,據統計,長期駐守在外的經銷人員達8000人之多,他們高舉著“煙店軸承”的金字招牌,走遍大江南北,讓煙店這個偏僻的北方小鎮,名揚天下。四是牽引聯動效應強。該鎮采用一品帶多品、一個市場帶多個市場的辦法和依托產業興市場、依托市場興產業等形式,以現有產業為基礎,向人才、技術、市場、信息密切的下一鏈條或相互關聯的多個鏈條滲透擴張,以新的鏈條產業擴大農民就業規模。
煙店與河北館陶縣、臨西縣僅一河之隔,離臨清城區卻近百里之遙,地理偏僻,交通閉塞,“天高皇帝遠”。同時,煙店周邊土質堿性嚴重,人均有效農耕面積十分有限,經濟的困窘迫使農民也多愿從事其他營生,大量廉價而豐富的勞動力又為軸承市場的生存提供了必備資源。這種地理環境的劣勢反而轉化成了軸承產業生根發芽的溫床,催生了早期的軸承專業市場。從此,煙店開始成為軸承業戶們發家興業的根基地,為逃避工商稅費,他們常常白天關門加工,晚上開門交易,當時的市井坊間就有“趕鬼市”之說。到九十年代,兩種經濟體制開始轉型,轉型的混沌狀態提供了多種秩序,那些勇于行動的人往往能夠成功。這時候的經營業戶紛紛成立了“一拖二”的家庭作坊模式,前房居住、后房加工。憑著“薄利多銷”,他們漸漸打造出一片新天地,政府職能部門也開始沖破傳統觀念和體制的樊籬,對煙店軸承的態度由最初的反對、打擊轉變成為默認和旁觀。
九十年代末,當市場的大秩序業已生根之后,致富的隨機性被理財的規律性所取代。由于先天人員、技術等條件的限制,軸承市場在迅速發展的同時,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煙店軸承”曾一度成了假冒偽劣的“代名詞”,市場的產銷量曾一度出現了“萎縮”。是維持現狀,頻繁“開關”?還是提升質量,還是改變形象?究竟何去何從的選擇開始引起廣大經商業戶和地方政府的深入思考。在理性的分析和揣摩后,政府決定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再袖手旁觀、放任自流,他們以打造誠信軸承企業為突破口,積極引導企業“內強素質,外樹形象”,提高應對市場和抵御風險的能力。經過幾年的綜合治理,煙店軸承市場漸漸恢復了元氣,并呈現出量加速擴張和質漸進提升雙重景象。
軸承業的興旺拉動了第二、三產業的發展,據統計,該鎮僅從事餐飲、運輸等二三產業的工商戶達7000多家。通過大力實施整體帶動戰略,該鎮軸承加工業實現了由生產散件向生產整件、由開拓單一的國內市場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并重的改變。目前,該鎮共有哈魯軸承集團等13家民營企業設立了國際業務部,22家民營企業擁有了自營出口權,直接或間接從事對外貿易的民營企業達到100多家,一批民營出口大戶發展勢頭強勁。
隨著煙店產業結構調整的日益深化,農民真正源于傳統農業生產的資金需求正在減少,農村的發展和農民的富裕更多地依靠軸承經濟的帶動。2007年末,當地農民人均年收入高達8200元,是整個臨清市平均水平的2.38倍。考察軸承企業的資金運作,其融資特點因發展階段不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