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三大軸承巨頭NSK對中國摩士的收購,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一場危機正在臨近。
“腳步聲越來越近,也越來越響了。”王全清表情嚴峻,緩緩說道,“許多中國企業可能還沒意識到,我們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挑戰。”
在過去的七年里,中國軸承工業擁有年均兩位數的飛速增長——2012年,中國軸承工業銷售收入達1420億元,2005年,這一數字僅為620億元。在這樣一份成績單前,作為中國軸承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王全清本應高興才是,為何反而憂慮重重呢?他所說的“巨大的挑戰”,到底是指什么?
話,要從不久前的一宗“中外聯姻”談起。
NSK的擴張路
在外界普遍對經濟增長預期不太明朗的情況下,NSK的“收入倍增”計劃顯得頗為大膽:到2016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增加一倍,達到2000億日元。
2013年2月2日,一場慶典儀式在寧波南苑環球酒店舉行。簽約的雙方,一方是全球第三大軸承巨頭日本精工株式會社(簡稱:NSK),另一方則是小有名氣的中國民營軸承企業寧波摩士集團。
這是一份具有“含金量”的合作,根據協議,NSK將以10多億日元的價格購入摩士集團25%的股份,雙方將在軸承的生產及銷售業務方面進行資本合作。據知情人士透露,此舉將使得NSK超過摩士集團的創始人李罡,一躍成為該公司第一大股東。
NSK創立于1916年,在日本率先推出最初的球軸承以來,一直致力于各種軸承的研究和開發。自1992年在北京設立代表處起,NSK便開始在中國開疆拓土。此后,跟隨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NSK在中國的業務也不斷擴大。截至2012年,NSK在中國國內已擁有12個生產據點,并建有除日本以外最大規模的海外技術研發中心。
“在中國,NSK已經超過哈軸、洛軸等本土企業,成為市場份額第一的軸承廠家了。”某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而此番入股摩士,則彰顯了NSK在中國加速擴張的決心。”
其實,這并不是雙方的第一次聯手。早在2012年4月,NSK就悄無聲息地與中國摩士集團達成協議,購入了后者旗下公主嶺軸承有限責任公司10%的股份,從而推進了雙方面向中國市場的合作。
令人好奇的是,在此之前的數十年里,NSK在中國一直秉持“獨資”策略,且看上去運行良好;如今,它為何一反常態,開始選擇與中國企業“聯姻”呢?
NSK與摩士的合作頗為神秘,記者曾致電摩士和NSK尋求采訪,均被拒絕。不過,事后NSK官網上發布了一則關于與摩士合作的公告,我們不妨從中尋找些蛛絲馬跡。
“今后,無論是NSK固有的世界最高產品質量的高端產品市場,還是中國等新興國家急劇擴大的中端產品市場,NSK都能全方位的滿足市場需求。” NSK代表執行役社長大塚紀男對與摩士集團的合作寄予厚望,而支撐其信心的,是與公主嶺軸承公司短短數月的合作里取得的成果,“NSK在面向中高端市場的產品制造、中國市場信息、新市場的開拓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并推進了現地化業務的發展。”
至此,NSK的目的已經可以窺知一二,“全方位”無疑是其擴張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詞,NSK不但要鞏固其高端市場,而且要入主量大面廣的中端市場。或許,正基于此,NSK才會提出如下倍增目標——“到NSK公司創立100周年的2016年,將在中國的銷售額增加一倍,達到2000億日元”。(據此測算,2012年,NSK在中國銷售額達1000億日元左右,約占其全球總銷售額的七分之一。)
摩士集團是一家總部設在中國浙江省寧波市的民營軸承廠家,旗下現擁有7個工廠,其辦公儀器用小型軸承的市場份額在中國位居前茅;近年來,也通過收購等將觸角擴展到汽車用軸承、機床、風電等大型軸承領域。據了解,摩士所覆蓋的這些領域,基本上屬于之前NSK并未涉足的中端市場;顯然,通過合資,NSK可以快速切入進來。
當然,在摩士集團看來,這也會是一場“雙贏、共創未來”的合作。近年來,摩士集團的發展并不順利。2007年,申請IPO遇阻;2008年,金融危機又重創了其引以為傲的出口業務;2012年初,董事長李罡在公司內部作了《重拾信心,堅定不移搞轉型》的講話,表示要“繼續做好上市準備工作”;2013年初的公司經濟工作會議上,其副總裁的一句“抓扭虧穩增長”一語道出了目前摩士的部分困境——虧損,缺錢。而通過和NSK合作,不僅可以獲得一筆應急資金,還能在學習中提升摩士的產品質量及綜合競爭力。
“入股摩士只是NSK在華深度擴張的第一步,NSK還在醞釀更大手筆的動作,以圖在中國中端軸承市場搶灘登陸。”有知情人士告訴《中國機電工業》。
在華戰略第二步
中端市場不再是中國企業的避風港,而正在成為中外企業肉搏的角斗場。
一個不得不思考的棘手問題是:一旦外資巨頭們大舉進入中端市場,憑借其品牌影響力,是否會勢如破竹、從中國企業手中奪取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
有人想“搶灘”,自然有人要來“護島”,一場廝殺在所難免。
長期以來,外資企業給我們的印象向來是:他們生產著高品質、高技術含量的產品,雄據中國高端市場。一直奉行“撇脂戰略”的跨國巨頭們,何以開始“自降身價”,嘗試進入之前所不屑、利潤較薄的中端市場?
“近年,在中國,除了如NSK等日系以及歐美企業為中心生產的高端軸承市場以外,中高端市場的產品需求也在急劇擴大。”在新聞通稿中,NSK這樣解釋與摩士集團進行資本合作的理由。可見,NSK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中端市場的商機,他們相信,在中端市場的擴張將會讓他們獲得巨額利潤。而此番借與摩士集團的合作,正式吹響了向“中端市場”進軍的號角。
據王全清向《中國機電工業》介紹,目前中國高端軸承市場中,有80%以上被外資企業所占據,中國企業在高端市場上的競爭力有限。然而,高端軸承市場在總規模所占的比例只有20%左右,相比之下,中端軸承市場60%左右的份額顯然天高海闊的多了。
其實,不只是軸承行業,其它工業品領域同樣如此。多年來,眾多中國企業的精力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外企鮮有涉足,可以說,中端市場曾是中國企業的藍海。在這個過程中,一些企業積累實力與資金,日漸發展壯大,并開始琢磨著搞一些高技術含量的產品,試圖在高端市場上與外資企業一爭高下。
外資企業自然敏銳地感到了一絲威脅。于是,在盡力掌控高端市場的同時,他們開始向中端市場切入。通過人力、研發等資源、體系的本土化,生產適合這一客戶群體的講究“性價比”的產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張其生意半徑,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在中端阻擊中國企業,使其沒有足夠的精力、資源向高端進軍。
中端市場再也不是中國企業的避風港,而正在成為中外企業肉搏的角斗場。顯然,對中國企業來說,一個不得不思考的棘手問題是:一旦外資巨頭們大規模進入中端市場,憑借其品牌影響力,是否會勢如破竹、從中國企業手中奪取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受此牽累,中國企業攻克高端技術難題的腳步是否會放緩?甚至,有更嚴重的情況發生?
“我相信,只有被打垮的企業,沒有被打垮的行業!充滿競爭的環境對企業的發展來說,未必不是件好事。”末了,王全清開始樂觀起來,“經過二三十年的積累,中國也有一些企業發展得不錯,是時候和外資企業掰一掰手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