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領域當前仍存在諸多監管困局:有的河流兩岸林立數十家企業,監管部門很難查清到底是哪家在違規排污;有的企業明里一套、暗里一套,非法手段專業性強、機動性大,監管部門有時也無計可施;有的行業覆蓋面大,牽扯上下游企業廣,甚至存在業內潛規則,監管力量常常難以做到細致、深入……面對此類問題,同業監督會更專注、更到位、更有效。將同業監督納入整個監管范疇,也更有助于塑造立體、全面的監管體系,讓多層次的監督力量共同發揮作用。領域,我國同業監督的力量一直十分薄弱,甚至已經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逆淘汰現象。有業內人士就笑談,“誰先上環保設施,誰就先死。”雖然言辭夸張,但也說明問題。在同樣的市場條件下,勇于支付環保成本、承擔環保責任的企業由于生產成本的提高和利潤的減少,競爭不過偷排亂放、污染環境的同行的情況時有發生,容忍違法企業就是對守法企業的傷害,這就更需要樹起同業監督的大旗,維護守法企業的正當利益。
進行同業監督是每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但在目前條件下,將同業監督引入“行業圈”并非易事。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企業的心理關,面對通過違法獲利的同行,應堅持操守、克制跟風沖動,同時不貪圖表面和氣,勇于維護自身和行業權益;其次,還需營造“破壞環境人人喊打”的社會氛圍,行業、市場和監管部門要充分鼓勵和肯定企業同業監督的行為;第三,相關法律法規也需及時跟進,為推動同業監督提供動力和保障,清晰界定同業監督與商業詆毀之間的界限,讓企業履行同業監督社會責任的同時,有效規避風險,解除后顧之憂。
行業更好更快發展,是每家企業都樂于看到的。在環保領域發揮同業監督的作用,不僅能割除行業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保護守法企業的利益,也有助于維護市場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改善自然環境、造福社會公眾,實為多贏之舉。希望企業“各掃門前雪”的同時,多關注“他家瓦上霜”,共同推動行業前行,共同分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