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應用行業來看,主要靠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半導體、醫療等新興產業需求拉動,新能源爆發態勢不減,市場產銷兩旺
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占比全球超50%,國產品牌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近期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
其中提出,到2025年,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
而之前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則顯示,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營收年均增速要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要翻倍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246臺/萬人,意味著到2025年將達500臺/萬人左右,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新興產業是工業機器人出貨主要領域
據統計,2022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30萬臺,占比全球銷量超過50%,在疫情影響嚴重的情況下,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從應用行業來看,主要靠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半導體、醫療等新興產業需求拉動,新能源爆發態勢不減,市場產銷兩旺,各大知名新能源車企都在擴大產能,拉動了市場對鋰電的需求,據統計,新能源汽車和新興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占了整體市場的40%以上。
過去一年,3C電子行業表現低迷,手機等電子產品處于高庫存狀態,需求降低讓廠商只能頻頻砍單,工業機器人需求隨之出現較大幅度萎縮;一般工業也受宏觀經濟低迷及大宗商品漲價、供應鏈不暢等影響,雖然有所復蘇但不及預期。
今年春節期間,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2%,線下線上消費情況均有明顯改善,市場對消費電子市場回暖預期樂觀,供給端庫存量逐步減少,相關工業機器人出貨也有所提升,但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是否真的觸底反彈還需等待驗證。
2023年,在疫情全面放開的情況下,市場整體復蘇態勢明顯,工業機器人作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產品,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未曾改變,未來幾年都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其中需求最大的無疑還會是新能源汽車產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全年銷量超68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計劃到2035年將提升至50%。不僅是中國,美國也提出要在2035年滲透率達到50%,歐盟則更激進,預計在2035年提升至100%,停售所有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
新能源汽車雖與燃油車相似,但也有很多工藝不同,且其自動化程度高于燃油車,意味著要新建新能源汽車產線,或者對舊有產線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張,而這將會帶來工業機器人的巨大需求。
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創新有序推進,國產機器人迎來拐點,有望逐漸從復制跟隨走向技術引領,從國產替代邁入海外拓展階段。
過去一年,內資廠商依托供應鏈優勢及靈活的價格策略,在鋰電、光伏、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加速滲透,同時憑借本土優勢,在產業下游逐步拓寬更多新型應用領域,探索更廣闊的增量市場空間,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得以進一步擴大。
而國外廠商則因為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不暢,供貨周期大大加長,未能及時與市場需求匹配,市場占比逐步縮小,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轉,生產與交付逐步恢復。
也正是因此,國外廠商都在加快機器人的本土化進程,去年12月,ABB位于上海的機器人超級工廠正式開業,未來中國90%的工業機器人訂單都將在此生產;發那科位于上海寶山區的超級智能工廠也已初具雛形,預計年內就將初步竣工投產,將大大加強交付能力。
隨著外資品牌從供應鏈、研發到生產的本土化進程進一步加深,國內廠商的本土化優勢和成本控制優勢也將會削弱,如此國產機器人想要保持競爭力,需要提高技術壁壘,持續優化機器人產品質量,加快追趕海外工業機器人品牌的步伐。
近期工信部等十七部門印發的《“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指出,要深化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
其中提出,到2025年,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
而之前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則顯示,到2025年機器人產業營收年均增速要超過20%,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要翻倍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為246臺/萬人,意味著到2025年將達500臺/萬人左右,市場空間非常巨大。
新興產業是工業機器人出貨主要領域
據統計,2022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超過30萬臺,占比全球銷量超過50%,在疫情影響嚴重的情況下,能取得如此成績實屬不易。
從應用行業來看,主要靠新能源汽車、鋰電、光伏、半導體、醫療等新興產業需求拉動,新能源爆發態勢不減,市場產銷兩旺,各大知名新能源車企都在擴大產能,拉動了市場對鋰電的需求,據統計,新能源汽車和新興產業的工業機器人出貨量占了整體市場的40%以上。
過去一年,3C電子行業表現低迷,手機等電子產品處于高庫存狀態,需求降低讓廠商只能頻頻砍單,工業機器人需求隨之出現較大幅度萎縮;一般工業也受宏觀經濟低迷及大宗商品漲價、供應鏈不暢等影響,雖然有所復蘇但不及預期。
今年春節期間,全國消費相關行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12.2%,線下線上消費情況均有明顯改善,市場對消費電子市場回暖預期樂觀,供給端庫存量逐步減少,相關工業機器人出貨也有所提升,但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是否真的觸底反彈還需等待驗證。
2023年,在疫情全面放開的情況下,市場整體復蘇態勢明顯,工業機器人作為推動產業升級的關鍵產品,市場長期向好的趨勢未曾改變,未來幾年都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其中需求最大的無疑還會是新能源汽車產業。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爆發式增長,全年銷量超680萬輛,市場占有率提升至25.6%,逐步進入全面市場化拓展期,計劃到2035年將提升至50%。不僅是中國,美國也提出要在2035年滲透率達到50%,歐盟則更激進,預計在2035年提升至100%,停售所有燃油車和混合動力汽車。
新能源汽車雖與燃油車相似,但也有很多工藝不同,且其自動化程度高于燃油車,意味著要新建新能源汽車產線,或者對舊有產線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張,而這將會帶來工業機器人的巨大需求。
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機器人產業已基本形成從零部件到整機再到集成應用的全產業鏈體系,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創新有序推進,國產機器人迎來拐點,有望逐漸從復制跟隨走向技術引領,從國產替代邁入海外拓展階段。
過去一年,內資廠商依托供應鏈優勢及靈活的價格策略,在鋰電、光伏、半導體、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加速滲透,同時憑借本土優勢,在產業下游逐步拓寬更多新型應用領域,探索更廣闊的增量市場空間,國產機器人市場份額得以進一步擴大。
而國外廠商則因為疫情影響導致供應鏈不暢,供貨周期大大加長,未能及時與市場需求匹配,市場占比逐步縮小,直到近期才有所好轉,生產與交付逐步恢復。
也正是因此,國外廠商都在加快機器人的本土化進程,去年12月,ABB位于上海的機器人超級工廠正式開業,未來中國90%的工業機器人訂單都將在此生產;發那科位于上海寶山區的超級智能工廠也已初具雛形,預計年內就將初步竣工投產,將大大加強交付能力。
隨著外資品牌從供應鏈、研發到生產的本土化進程進一步加深,國內廠商的本土化優勢和成本控制優勢也將會削弱,如此國產機器人想要保持競爭力,需要提高技術壁壘,持續優化機器人產品質量,加快追趕海外工業機器人品牌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