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火,高溫,限電,疫情。”這個夏天,川渝人民過得實在是太不容易。
跟高溫炎熱相伴隨的往往是拉閘限電。對現代年輕人而言,這種斷電的日子幾乎沒有太多經歷,停電是屬于上世紀90年代的記憶,越是夏天最熱的時候,停電總在飯點發生,人們端著飯碗在村口邊吃邊納涼。
這一次由于西南地區水電吃緊,也影響到上海等東部用電“大戶”。
但在上海臨港新片區,由于率先開展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區建設,讓這里的高溫沒有出現拉閘限電情況。據臨港能源中心管家介紹,之所以能安度用電高峰,主要依靠虛擬電廠的需求響應,跟用戶進行溝通協商,讓用戶能夠在不影響生產的情況下為電網安全運行提供一些支撐。
目前,臨港新片區有15家工商業用電客戶參與虛擬電廠項目,最多可提供21兆瓦的機動調峰能力。這些企業通過完成虛擬電廠的需求響應,可以得到實打實的補貼。
以臨港為例,若是24小時內的日內響應,會有每度電2.6元的補貼。這其中的規律是,給用戶響應準備時間越短,價格越高。2小時以內的快速響應,將會達到每度電6元的補貼。
據悉,在臨港虛擬電廠的用戶,有的一次響應有幾萬塊錢收益,如果響應頻次多,可能一個月收入有十幾萬。
來源:新浪科技
另一個引起業界關注的是,8月26日,深圳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正式揭牌,這是國內首家虛擬電廠管理中心。據悉,深圳虛擬電廠已接入分布式儲能、數據中心、充電站、地鐵等類型負荷聚合商14家,接入容量達87萬千瓦,接近一座大型煤電廠的裝機容量。
當然,就全國而言,虛擬電廠的試點還只是少數地方,在面對全球變暖所引起的熱浪、高溫、干旱、颶風等極端天氣的時候,我國的電力保障仍未實現“游刃有余”,用電難題依然存在。
虛擬電廠在中國處于起步階段,雖然被業界廣泛看好,但因為各種政策限制,仍是叫好不叫座。
01
虛擬電廠如何解決用電難題?
“虛擬電廠”( Virtual Power Plant,VPP)作為電力新管家,最近經常被沖上熱搜。國際上稱它為需求側響應,或叫復合聚合商,但它實際上是需求側響應的延申,是將分布式電源(發電)、可控負荷(用電)、儲能等利用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將其聚合成一個虛擬的集中式電廠,來為電網提供需求側響應的“虛擬集中式電廠”。
圖說:虛擬電廠管理簡單示意圖
這樣說或許還比較復雜,通俗一點講,就是通過物聯網和云計算等技術,將不同空間的用電方、儲能方、微電網、電動汽車、分布式電源等多種可控資源聚合起來,實現自主協調優化控制,參與電力系統運行和電力市場交易的智慧能源系統,也可稱為電力“大管家”。
它既可作為“正電廠”向系統供電或控制可調負荷調峰,又可作為“負電廠”加大負荷消納,配合填谷。
虛擬電廠“彈性電力”的出現,于現階段的電網調控而言,是一種在不增加額外的基礎設施下環保且經濟的方案。就像是共享經濟中對閑置資源剩余價值的再利用,提高資源的復用率,虛擬電廠則是通過信息化協調,將資源高效優化利用。
簡單來說,虛擬電廠就像是電網與用戶間的一個電力管家,分別在電網側、用戶側、發電側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提供不同的需求側響應解決方案。
在電網側,虛擬電廠能夠將需求側分散資源聚沙成塔,與電網進行靈活、精準、智能化互動響應,有助于平抑電網峰谷差,提升電網安全保障水平。
在用戶側,能夠降低用戶側用能成本。
在發電側,能夠促進新能源消納。大大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降低‘三棄’電量。
在虛擬電廠所提供的需求側響應中,分削峰響應、填谷響應,分別指的是電網處在用電高峰時,邀約用戶進行削峰的需求響應和在電力供應充裕的情況下,鼓勵用戶能夠將儲能等設備用起來,幫電網在用電低谷階段用一些電。
來源:SolarEdge Technologies
其實,每個需求側響應都存在不同要求,主要指的是響應時間,分為中長期響應(超過24小時)、日內響應(24小時內)、快速響應(2小時內)。
比如,預計明天會有高溫天氣,電網可能有些缺口,根據缺口的值預判需要多少量級的響應需求,虛擬電廠就跟用戶邀約。把上周的某個時間點的負荷值作為基準線,到明天這個時間點,如果根據需求響應,負荷往下降了,用所降功率乘以響應時間,比如響應4小時,這個電量就是中長期的響應。
但值得一提的是,發展虛擬電廠的確有益于解決電網波動問題,但單靠“一勞永逸”解決新能源消納問題和電力安全有關的所有問題并不現實。解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問題需要“源網荷儲協調互動”和電力市場的健康發展,但單一依賴“虛擬電廠”有些夸大其詞,難以完成“保障電網穩定”的重任。
02
虛擬電廠前景廣闊,為何在中國舉步維艱?
在國外,虛擬電廠有20多年的發展歷史,歸納起來主要分為三代:
第一代,以分布式電源(或者是單一資源類型)的集中式匯聚與協調為核心,基于傳統的工業自動化SCADA架構,主要面向電網內部服務。
第二代,以源荷聚集(兩類資源)協調為核心,增加了負荷側資源匯聚功能,還是傳統的SCADA架構,除了為電網運營商服務,也參與到市場化的交易中(比如現貨市場、輔助服務市場等)。
第三代,是多元資源的廣泛聚集,只要有調節能力的負荷側資源都可納入,采用新的數字化模型,以新的數字化架構(云-邊-端協調)去實現,形成非常復雜的協作生態,甚至增加區塊鏈、DAO等新的技術要素。
從中國的虛擬電廠實踐來看,大多數虛擬電廠還是第一代水平,少數項目部分具備第二代的特征。比如,深圳虛擬電廠及其管理平臺,采用“互聯網+5G+智能網關”的技術,打通電網調度系統與聚合商平臺接口,實現電網調度系統與用戶側可調節資源的雙向通信,滿足電網調度對聚合商平臺實時調節指令等,為用戶側可調節資源參與市場交易、負荷側響應。
來源:Regen Power
為何我國虛擬電廠僅處于初級階段?其實,虛擬電廠作為電力行業的一項技術產品,其發展受制于電力行業的開放度、市場化水平、專業化程度、以及數字化水平。可以說,電力行業的產業結構決定了虛擬電廠的發展。
當前中國電力行業的產業結構,在發電側屬于寡頭壟斷(少數發電集團之間的博弈),在電網側屬于自然壟斷(全國兩張網),在負荷側幾乎沒有成熟的服務商和市場環境。在這樣的產業結構中,虛擬電廠很難找到合適的生存土壤。
在成熟的電力市場中,產業鏈各環節相對清晰,專業界限較為明確,每個環節相對都有成熟的商業模式,并且在自然壟斷環節之外的各環節,形成較為充分的市場競爭,客戶的市場意識也較高。逐步出現了獨立于輸電、配電和交易環節的“資源聚合商”角色,這是虛擬電廠的主要應用對象。
03
虛擬電廠運行響應低,用戶不愿參與?
對于目前運營的大多數虛擬電廠而言,用戶數量和參與度很關鍵。參與的用戶越多,可調配的資源就越多,虛擬電廠的價值也越大。
行業專家曾問過某電網自建的虛擬電廠平臺運營方:你們虛擬電廠真正需要執行響應的時候,客戶的參與率到底是多少?第二年、第三年的參與率變化是怎么樣?
他的回答是:低到不好意思說。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虛擬電廠出現響應率較低?
其實,這跟我國電力用戶的市場化意識、專業運營能力、企業信任度等密切相關。對企業來說,用電是剛需,這個剛需到底有多剛,企業為了錯避峰運行,需要如何調整負荷,這個調整對企業的代價有多大,這個代價是不是有足夠的激勵補償?
如果說需求響應的量是Know What(需要削減或者增加多少個kW),虛擬電廠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可以做到Know How(在不影響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情況下,如何削減),但是很少人會去關注Know Why(為什么企業要削減,削減的好處怎么獲得,企業動力在哪,企業為什么相信你能最好地做這件事)。
這些都不是簡單的虛擬電廠技術能解決的問題,說到底還是電力產業鏈過去長期的計劃經濟模式,導致產業成熟度低、市場化水平低、客戶市場意識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