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互聯網公司自研芯片的成功,除了要滿足人人都能指點幾句的技術先進、產品好用外,還有兩座大山要跨過:說服自己、說服別人。
互聯網公司自研芯片的成功,除了要滿足人人都能指點幾句的“技術先進、產品好用”外,還有兩座大山要跨過:說服自己、說服別人。
說服自己,芯片讓公司的業務部門大規模使用;說服別人,能讓客戶放心把半條命交給你。
于BAT而言,自研芯片要跨過的第一大關,就是搞定自己人。
道理與這十多年來的BAT上云無異。
“業務部門把云用好了,功勞是云部門的。用不好系統崩了,鍋是自己的。”這便是當年BAT核心業務上云遇到的現實矛盾。
“跨部門協作,尤其像IT基礎設施的替換,若不是建立在對等互利的基礎上,愿意孔融讓梨的圣母型領導少之又少。”
縱使大家在同一只船上,只要每部門的KPI不同、高管的任務不一,犧牲小我、利好他人、成就大我之事的推進,舉步維艱。
正如淘寶和京東商城的上云,過程絕不僅是在技術層面把系統搬到云上那么簡單,更要讓電商部門與云部門之間放下戒備、充分信任、利益捆綁,也需要企業最高領導人絕對支持、敢于兜底的決心。 否則無論是云,亦或是芯片,自研產品只能在集團內的創新業務或無關痛癢的場景中,小試牛刀,自娛自樂。
故事對外講的震天響,產品對內躺在倉庫無人問津。
與之相扣的是,任何銷售行為,只有在能夠說服自己的時候,才有機會說服別人。
因此,芯片的自用和外銷,歷來都是綁定在一起的。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互聯網廠商造芯誰更勝一籌時,不妨先看看誰的核心業務有大規模使用自研芯片。
否則一切談論,只停留在紙面。
回歸正題,其實全球互聯網巨頭們,早已經在自研芯片領域卷起來了。
已經擁有第四代張量處理器TPU的谷歌,在2021年將自研芯片的觸角延伸到了手機SoC領域。亞馬遜更是在去年底交出了8年推出3大系列9款自研芯片的成績單,并在其AWS云服務中用上了大量自研芯片。
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2021年在自研芯片領域也動作頻頻,先是3月份字節跳動正在組建芯片團隊的消息爆出。6月份百度宣布將其芯片業務獨立,成立昆侖芯科技。10月份的阿里云棲大會,全球首款5nm服務器CPU問世。相隔不到一個月,騰訊也首次公布了其三款自研芯片的進展。
互聯網巨頭們跨界自研芯片的出發點,業界的共識是對差異化的需求以及成本考量,也有資深人士認為提升技術形象也是重要原因。
雖然有著相似的出發點,但互聯網巨頭們自研芯片的路徑各不相同。百度選擇了拆分芯片業務,阿里云端高性能芯片自用,RISC-V芯片開源開放,騰訊想用盡可能少的投入撬動自研芯片。
目前來看,國內互聯網公司遇到的問題比較類似:一是如上述所談到的,還處于“說服自己”的階段,核心業務部門并不完全買賬,產品更多在話語權相對弱勢的業務部門小范圍使用。
其次,互聯網公司天然不具備半導體團隊的流程管理和考核經驗。尤其當團隊中既有大量互聯網原生員工,也有不少傳統芯片背景人員時,面對不同技術背景、做事風格迥然不同的兩大類員工,互聯網做派的管理方式、員工之間的協作配合,會產生較大的沖突。
與此同時,由于個別公司的芯片團隊,其人員和資源投入力度有限,通常由兩個一級事業群組建的臨時聯合項目組來推進。這種跨事業群的協作,在芯片這類研發周期較長的產品上,往往是最無奈也是非常糟糕的模式。
當這些問題確確實實映射在BAT身上時,中國互聯網三巨頭自研芯片,能否殊途同歸?
內外因素交織,卷入自研芯片的BAT
相比谷歌和亞馬遜兩大巨頭,國內互聯網巨頭自研芯片的整體進度稍慢。因此,不少芯片業內人士都認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們自研芯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被國外互聯網巨頭卷入芯片領域,另一方面還有自主可控的需求。
當然,通過自研芯片提升技術形象,進而帶來毛利率的提升,促進股價上漲也是不可忽略的目的。
2005年摩爾定律放緩之后,在自動駕駛、高性能計算、AI等日益龐大且多種多樣的應用需求下,促使擅長軟件和算法的科技巨頭們,開始涉足不太擅長的芯片領域。
“當互聯網巨頭有了各自的專長,且都想越做越好。通用芯片只能滿足八九成的需求,不能滿足互聯網巨頭們差異化需求和發揮各自的專長,自然就開始自研芯片。”芯片行業資深人士J叔說。
接近昆侖芯科技的小川認為,百度自研芯片的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業務的需求,其次是因為百度從2011年開始就用FPGA做AI加速,有了多年的積累在2018年轉向AI芯片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當然,自研芯片還包含了互聯網巨頭們對于成本的考量。
出發點相似,但互聯網巨頭們開始自研芯片的時間和決心為何有明顯差別?
云岫資本合伙人趙占祥認為,“國外的巨頭自研芯片更多是出于差異化和提升競爭力的需求。國內的巨頭自研芯片還有供應鏈安全的考慮。”
這能夠解釋多家國內互聯網巨頭在2018年中美局勢緊張前后開始布局芯片。
從業務層面看,有20年多芯片行業從業經歷的張丁認為,“云計算業務是自研芯片的關鍵。云計算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而自研芯片又和基礎設施緊密相關,可以看到無論是國外的AWS還是國內的阿里云,自研芯片的動力都很大。騰訊是以應用和運營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云計算業務在整個公司中的占比還相對較小,自研芯片的動力就很弱。”
超級電商與超級搜索,在海外市場上印證了是最容易帶動云計算和芯片發展的互聯網商業形態,諸如以超級電商為代表的亞馬遜,以超級搜索為代表的Google和微軟(Bing)。相反,Facebook這類社交基因的企業,其云與芯片的自研動力相對沒那么強。
BAT造芯的三岔路:昆侖芯自食其力,平頭哥狠角色, 騰訊慢吞吞
說服自己,芯片讓公司的業務部門大規模使用;說服別人,能讓客戶放心把半條命交給你。
于BAT而言,自研芯片要跨過的第一大關,就是搞定自己人。
道理與這十多年來的BAT上云無異。
“業務部門把云用好了,功勞是云部門的。用不好系統崩了,鍋是自己的。”這便是當年BAT核心業務上云遇到的現實矛盾。
“跨部門協作,尤其像IT基礎設施的替換,若不是建立在對等互利的基礎上,愿意孔融讓梨的圣母型領導少之又少。”
縱使大家在同一只船上,只要每部門的KPI不同、高管的任務不一,犧牲小我、利好他人、成就大我之事的推進,舉步維艱。
正如淘寶和京東商城的上云,過程絕不僅是在技術層面把系統搬到云上那么簡單,更要讓電商部門與云部門之間放下戒備、充分信任、利益捆綁,也需要企業最高領導人絕對支持、敢于兜底的決心。 否則無論是云,亦或是芯片,自研產品只能在集團內的創新業務或無關痛癢的場景中,小試牛刀,自娛自樂。
故事對外講的震天響,產品對內躺在倉庫無人問津。
與之相扣的是,任何銷售行為,只有在能夠說服自己的時候,才有機會說服別人。
因此,芯片的自用和外銷,歷來都是綁定在一起的。
所以當我們在討論互聯網廠商造芯誰更勝一籌時,不妨先看看誰的核心業務有大規模使用自研芯片。
否則一切談論,只停留在紙面。
回歸正題,其實全球互聯網巨頭們,早已經在自研芯片領域卷起來了。
已經擁有第四代張量處理器TPU的谷歌,在2021年將自研芯片的觸角延伸到了手機SoC領域。亞馬遜更是在去年底交出了8年推出3大系列9款自研芯片的成績單,并在其AWS云服務中用上了大量自研芯片。
國內的互聯網巨頭們2021年在自研芯片領域也動作頻頻,先是3月份字節跳動正在組建芯片團隊的消息爆出。6月份百度宣布將其芯片業務獨立,成立昆侖芯科技。10月份的阿里云棲大會,全球首款5nm服務器CPU問世。相隔不到一個月,騰訊也首次公布了其三款自研芯片的進展。
互聯網巨頭們跨界自研芯片的出發點,業界的共識是對差異化的需求以及成本考量,也有資深人士認為提升技術形象也是重要原因。
雖然有著相似的出發點,但互聯網巨頭們自研芯片的路徑各不相同。百度選擇了拆分芯片業務,阿里云端高性能芯片自用,RISC-V芯片開源開放,騰訊想用盡可能少的投入撬動自研芯片。
目前來看,國內互聯網公司遇到的問題比較類似:一是如上述所談到的,還處于“說服自己”的階段,核心業務部門并不完全買賬,產品更多在話語權相對弱勢的業務部門小范圍使用。
其次,互聯網公司天然不具備半導體團隊的流程管理和考核經驗。尤其當團隊中既有大量互聯網原生員工,也有不少傳統芯片背景人員時,面對不同技術背景、做事風格迥然不同的兩大類員工,互聯網做派的管理方式、員工之間的協作配合,會產生較大的沖突。
與此同時,由于個別公司的芯片團隊,其人員和資源投入力度有限,通常由兩個一級事業群組建的臨時聯合項目組來推進。這種跨事業群的協作,在芯片這類研發周期較長的產品上,往往是最無奈也是非常糟糕的模式。
當這些問題確確實實映射在BAT身上時,中國互聯網三巨頭自研芯片,能否殊途同歸?
內外因素交織,卷入自研芯片的BAT
相比谷歌和亞馬遜兩大巨頭,國內互聯網巨頭自研芯片的整體進度稍慢。因此,不少芯片業內人士都認為,國內互聯網巨頭們自研芯片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被國外互聯網巨頭卷入芯片領域,另一方面還有自主可控的需求。
當然,通過自研芯片提升技術形象,進而帶來毛利率的提升,促進股價上漲也是不可忽略的目的。
2005年摩爾定律放緩之后,在自動駕駛、高性能計算、AI等日益龐大且多種多樣的應用需求下,促使擅長軟件和算法的科技巨頭們,開始涉足不太擅長的芯片領域。
“當互聯網巨頭有了各自的專長,且都想越做越好。通用芯片只能滿足八九成的需求,不能滿足互聯網巨頭們差異化需求和發揮各自的專長,自然就開始自研芯片。”芯片行業資深人士J叔說。
接近昆侖芯科技的小川認為,百度自研芯片的兩個關鍵因素,首先是業務的需求,其次是因為百度從2011年開始就用FPGA做AI加速,有了多年的積累在2018年轉向AI芯片是自然而然的選擇。
當然,自研芯片還包含了互聯網巨頭們對于成本的考量。
出發點相似,但互聯網巨頭們開始自研芯片的時間和決心為何有明顯差別?
云岫資本合伙人趙占祥認為,“國外的巨頭自研芯片更多是出于差異化和提升競爭力的需求。國內的巨頭自研芯片還有供應鏈安全的考慮。”
這能夠解釋多家國內互聯網巨頭在2018年中美局勢緊張前后開始布局芯片。
從業務層面看,有20年多芯片行業從業經歷的張丁認為,“云計算業務是自研芯片的關鍵。云計算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而自研芯片又和基礎設施緊密相關,可以看到無論是國外的AWS還是國內的阿里云,自研芯片的動力都很大。騰訊是以應用和運營為核心的互聯網公司,云計算業務在整個公司中的占比還相對較小,自研芯片的動力就很弱。”
超級電商與超級搜索,在海外市場上印證了是最容易帶動云計算和芯片發展的互聯網商業形態,諸如以超級電商為代表的亞馬遜,以超級搜索為代表的Google和微軟(Bing)。相反,Facebook這類社交基因的企業,其云與芯片的自研動力相對沒那么強。
BAT造芯的三岔路:昆侖芯自食其力,平頭哥狠角色, 騰訊慢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