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金三銀四」裁員潮
張華沒了狼性;李萍被優化了;我畢業了: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今年春天,裁員這個tag充斥了打工人的朋
“張華沒了狼性;李萍被優化了;我畢業了:我們都有美好的未來。”
今年春天,“裁員”這個tag充斥了打工人的朋友圈。
疫情襲來,「金三銀四」變成了「銅三鐵四」,各個大廠裁員的新聞在熱搜榜上此起彼伏。阿里騰訊被傳裁員比例10%-30%,京東被曝各業務線啟動裁員,最狠要屬有贊,回收的工牌堆積如山。裸辭的打工人本來指望著三四月好好謀個新崗位,卻看著各家砍掉的headcount傻了眼。
困境之中,各路神仙開始出沒,兜售被裁心得,教導打工人如何評估自身被裁風險。
有人開始擔憂:卷王雖然被迫離開大廠,可去中小廠照樣拿達不溜,還能擠壓你我的生存空間。
也有人不禁感嘆,幸虧編程太難,如果當時我學碼/轉碼了,此時裁的豈不就是我?
甚至有業內人士預言,一向風光高端的AI業也即將迎來大幅裁員,大家心理可以平衡了。
聽了這話,不由得使人感到疑惑,人工智能近年來早就成為了就業蜜罐子,工資高且社會影響大,吸引了無數學術人才,怎么會遭此待遇?勺屑氁徊椴虐l現,據IEEE Spectrum數據顯示,相比2020年,2021年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和人工智能這三領域的薪資分別降低了2.1%、7.8%和8.9%,降幅超11739美元。
圖源:IEEE Spectrum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個不好的苗頭。
搜索“AI”這個關鍵詞,2018年左右網友熱議的話題還是“人工智能越來越繁榮,我們都會被代替,普通人離失業不遠了”。
而數年過去,現在網友的關注點卻變成了“大廠AI部門大牛接連出走,員工加班嚴重,減薪甚至遭遇裁員,AI從業者難逃失業”。
受到裁員潮的刺激,許多人工智能方向的年輕學生也開始躊躇,他們涌向問答網站,不厭其煩地提問道:2022年了,某廠的AI Lab還可以進嗎?
自各個大廠落成 AI Lab 以來,占據各種頭條的總是AI大牛的上任與離職,除了這些八卦,Lab中“默默無聞”的AI青年真正做出了什么成果,可以說是曲高和寡,能聽懂的人寥寥無幾,他們的工作現況更是少有人關心。
AI科技評論詢問了幾位大廠AI Lab員工的意見,他們都稱,現在各大廠的AI Lab不是已經被并入了業務部門,就是在被并入業務部門的路上,內部人士自嘲為高端外包,早就不復當初剛成立時的雄心壯志。
憶往昔,各大廠的AI Lab爭先恐后宣布成立,個個摩拳擦掌要搞一番大事業,自動駕駛、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家居……可謂前景廣闊。大廠建立Lab的初衷是搶先圈養一幫學者,不管搞沒搞出成果,起碼不讓別家占了先。如有幸研究出了創新技術,再由各方面都成熟的大廠將技術應用到新項目中,引發商業新模式。
也就是說,不管一開始花多少代價撬來了AI大牛,承諾給學者們多大的學術自由,給予多少的研究時間,發放了多少外人艷羨的薪資,這一切都是要還的。有落地變現的壓力相逼,也就無怪那么多學術大牛在呆了一些時間后,陸續選擇出走大廠,回歸高校。
不管表面如何表現自家追求的是“科教興國”,高層實際要的還是技術落地并創造出商業價值。資本無利不起早,如果大興學術無法反應到盈利上,那誰也不會傻到往這個火坑里繼續扔錢。
事實證明,地主家也沒有余糧,在AI Lab這個燒錢大賽當中,各大廠先后撤了兵:
-
字節跳動
近年AI Lab成員許多被拆散分入各個業務部門,AI Lab直接改名為業務中臺,體現了高端技術也要為業務部門服務的指導思想。隨著AI Lab總監李磊、AI Lab主任馬維英、技術負責人王長虎的相繼離職,字節AI的技術未來越來越不清晰,成立初那些有關“前沿”、“創新”的豪言壯語漸漸也淡出人們視線。
-
騰訊
在騰訊AI Lab成立之初,其重點在于基礎研究,不做業務、不追求產出,當年招聘時的評估標準也是研究能力重于項目落地經驗,這一點無疑吸引了許多學術人才,當時的負責人張潼也與這個路線十分契合。
張潼在職時paper產量高,也有一定影響力,但不到兩年時間高層已經坐不住,要求路線向業務逐漸靠攏。張潼和姚星離職后,現在的AI Lab既有具體科研方向,也會接手項目來做,但掛在TEG旗下給尋覓項目形成了阻礙,嘴上說著科研與業務并重,卻也逐漸演變成了兩頭不靠的境況。
-
阿里巴巴
馬云要求阿里達摩院逐漸形成盈利能力,達到自負盈虧,做到自己靠項目賺錢。達摩院的設定跟微軟研究院、IBM研究院的最為不同之處,就在于達摩院是獨立的經濟體,今后要靠自己的技術盈利。
這種難免有點“甩鍋”的思想,在馬云2017年的云棲大會演講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那時他說:
“我發現絕大部分的公司是研而不發,就是 Research for fun,不可能走久;Research for profit,更不可能走久。”
Research 既不 for fun,也不 for profit,在馬云的計劃中,阿里達摩院應該Research for solving the problem with profit and fun(為解決問題而研究,同時帶來利潤和快樂)。他呼吁科學家要有企業家的結果、效率、公平意識,其實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科學家也要遵守KPI,賺不了錢的科學家不是好科學家,但我們并不是利潤至上,我們追求的是解決問題,利潤與快樂是隨之而來的附屬品。
這番話在科學家耳朵里估計不太好聽,科學研究不是種田,不是有了勞動就能有收獲,就一定能解決問題。學界多的是走幾十年彎路的例子,這并不代表Lab里天天在玩, research 是為了 fun。學者們比誰都想要看到自己的研究真正派上用場,但“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結果很可能是兩手都沒撈著。
-
百度 & 華為
在AI青年評價中,華為和百度是對AI人才相對友好的兩家廠牌,可謂碩果僅存。百度曾一度被稱為“人工智能的黃埔軍校”,網羅大量學術精英,其中最為人知的莫過于首席科學家吳恩達,原無人駕駛事業部總經理王勁等大牛。不過隨著這些人才近兩年紛紛投身高校,創業等方向,百度研究院的規模大幅度縮水,一個方向只剩下了幾個研究員。
雖然現狀是人才大幅度流失,但在AI青年們的口中,百度AI Lab仍然是不錯的存在,理由是百度KPI是發頂會論文,管理寬松,只發論文不做項目也無壓力。而華為也獲得了尊重人才,研究自由的評價。
可在大家都夸H家和B家research時,卻有人透露其實這兩家也有KPI的壓力,只是不足為外人道也,AI青年只能有苦自己吃。
要是讓大廠高層來解釋眼下AI Lab士氣低迷的原因,他們的答案大概率是:不像DeepMind、 OpenAI 和 FAIR 一樣背靠印鈔機,是中國大廠AI Lab發展不起來的原因。大廠AI Lab的問題,說白了是成本問題。
但AI青年們認為,國內的大廠有錢有人才,是缺乏對創新規律的正視以及不成熟的工業體系導致了如今的局面。
國內大廠在路線不清晰,可能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情況下組建了AI 團隊,僅僅是為了趕上AI熱潮,對AI抱足了莫名的信心,這樣肯定是無法接受AI Lab幾年內無法盈利的現實的。幾頭都要抓的結果就是科研人才變成了paper machine,業務變成了打螺絲,創新也變成了對國外創新的follow-up——而且還follow不上。
如今伴隨著大廠裁員潮,AI的去泡沫化或也即將來到。有悲觀者說,坐等AI行業裁員潮的來到,也有人說,AI熱正在降溫,回歸理性。在知乎問答中,不少業內人士建議道,想做算法的請走實在的業務部門,想做research的請赴各大高;蜓芯吭海髲SAI Lab,著實已成為一種尷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