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不斷壯大,大功率家用電器逐漸走進農家,農村用電量保持迅猛的增勢。原有的農村電網難以滿足用電增長需求,新的用電矛盾再次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難題。
為了徹底解決農村“用電難”的問題,東臺供電公司敢于擔當社會責任,從近10年來,先后投資7.58 億萬元,對全市農村電網進行了脫胎換骨地改造,新建11個電氣化鎮,143個電氣化村,新建改造10千伏線路785.4千米,400伏線路2781千米,新增更換配變2227臺。2009年在蘇北首批、鹽城首家建成全國新農村電氣化縣(市),農村用電安全、電壓質量和供電可靠性大大提高,助推了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
“西瓜之鄉”歡樂多
金秋時節,我們來到“東臺西瓜”的發源地—東臺市三倉鎮官苴村,盡管早已過了“瓜落蒂熟”的時節,但從瓜農那綻開喜悅的臉上,看到了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在田頭我們偶遇正在整理大棚骨架人稱“活字典”的周桂華,他向我們侃起了官苴村種植大棚西瓜的發展史。
早在10幾年前,官苴村就開始種植西瓜了,那時只不過是小打小敲而已。全村只有一臺變壓器,用電極不正常,人們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艱苦生活。后來我們開始嘗試大棚種植,大棚種植關鍵的關鍵就是溫室育苗,我們土法上馬,靠的是土炕燒柴加溫,但溫度不均勻,難已掌控,育苗成活率低,從而制約了種植業的生產。93年供電部門為我們村又增加了兩臺變壓器,用電有了保障,我們就用電熱絲加溫,這樣操作方便,溫度可控,大大提高育苗的成活率。
如今我們村共有臺變壓器,裝罝容量2100千伏安,加溫設備不再是以前的小兒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效、快捷的自動控溫儀,為加快西瓜大棚種植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時值中午,周桂華把我們請進他的家,一進家門屋內窗明干凈,電冰箱、電磁爐、微波爐、抽油煙機一一俱全,讓你看不到一點是一個農家的居室。看到周桂華家很熱鬧,鄰居王世英放好電瓶車后也來串門。他告訴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過去到田里干活要一腳一腳地蹬自行車,現在電瓶車一開,一刻工夫就到田里,電是個好東西,它既讓我們省心又讓我們放心。說罷,在場的人都哄堂大笑,屋子里充滿了快樂、祥和的氣氛!
人大代表把電夸
“作為傳統特色產業,西場村的載桑養蠶由來已久”。鹽城市人大代表、西場村黨總支書記許丹鳳介紹說。10多年前,全村這有3臺80千伏安變壓器,因為電壓低,小蠶共育加溫,靠的是土灶燒草,墻壁火巷加溫,后改用煤炭爐燒水增溫增濕,并有專人照看,稍不留神,煤炭爐熄滅,蠶室的溫度就很難控制,加上排出的廢氣,小蠶不但體弱,而且成活率不高,盡管是起早貪黑忙個不停,最終的收入寥寥無幾。
2002年以來,富安供電所針對西場村部分地區電壓低、線路老化以及家用電器逐步增多這一突出問題,結合電氣化村改造,先后投入資金近380多萬元,新增凋整10千伏變壓器9臺,裝罝容量2450千伏安,將35平方毫米的導線改為120平方毫米的導線,新增線路16.5千米,完善硬件設施,提高用電質量,為該村保增長、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自從線路改造后,用電有了保障。過去由于電壓低,燈光暗,喂桑葉時看不清,常常有地方放不到桑葉,蠶兒吃不桑葉,影響了產繭率,現在好了不用愁了。養蠶最關鍵是蠶室蠶具的消毒,以往都是用手工潑灑,不均勻有死角。現在只要開關一開,高壓泵的水霧就均勻噴灑到每一個角落,為蠶兒的生存把好關,由于電力的大力支持,再加上技術革新,推廣了電加溫,蠶室加溫增濕采用了自動化控制,養蠶質量的提高,確保了豐產豐改。許書記動情地說:“蠶農收入的不斷提高,電這位"先行者"功不可沒!”
小小漁村城鎮化
黃海之濱的電氣化漁村江蘇東臺市弶港鎮蹲門村,過去由低矮的漁舍組成的小小的漁村,如今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別墅,黑色路面兩側商店林立,新合作、蘇中大廈、蹲門超市等組成繁華的街市。各行各業來這里投資創業,組成的十字街新興的小集鎮。
漁業生產發展,大量捕撈,資源驟減,國家出臺了休捕期政策,對棄捕上岸搞養殖的漁民進行補助,1997年6戶漁民圍攔灘涂1000多畝,開啟了海水產品提水養殖的頭,不過灘涂上沒有架設電力線,提水養殖只有靠柴油機抽。2002年國家電網公司進行全國性農網改造,東臺市供電公司根據蹲門村是由3個自然小漁村組成,在這里重新安裝了2臺80千伏安和1臺50千伏安變壓器,原1條220伏的供電線路,改造為400伏低壓線路6條,460多戶漁民家用電器逐漸增多,6戶圍攔灘涂海水產品養殖基地,提水養殖也機改電,由于換水及時不但養殖產量大大提高,而且所需用工和耗費費用大大減少,自此漁民們投身圍攔灘涂提水養殖一發不可收。 2002年以來,先后投入資金近650多萬元,進行農網改造,新增凋整10千伏變壓器12臺,裝罝容量2550千伏安,
原村民主任王春錦談起漁村大變化,他們百感交集:“小小漁村城鎮化,水產養殖集約化,家家生活現代化,全靠電氣化帶來的大變化。”
“康居鄉村”說甘港
2007年建成了農村電氣化村后,讓甘港的橡膠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筆者所到之處,甘港人都能向你如數家珍般地細說電氣化給甘港的橡膠產業產生新變革。
在甘港村康華橡膠廠,廠長楊懷金非常健談,他告訴筆者:甘港人生產橡膠密封件由來已久。當初在用電極不正常的情況下,可以說是小作坊式的,密封件的生產只能用煤炭爐來加溫,由于溫度不穩定,生產出的產品合格率極低,因此只有加工一些附加值很低的密封件。在生產的過程中,由于是炭爐加溫,整個車間到處是烏煙瘴氣,二氧化碳含量高,對工人的們身體有很大的傷害。自從農村電網改造后,用電有了保障。生產的品種在不斷更新,工藝在不斷提高,產量在不斷攀升。生產出的密封件也能附加在其它產品上遠渡重洋創取外匯。
戴春華,看上去年齡不大,但他從事密封件生產也有好多年了。他原來在外打工,當看到同村很多人都在生產橡膠密封件后,也就返鄉創業。密封件的加工,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就是對骨架的處理。以往,由于條件限制只有用酸來清洗骨架,但清洗后的骨架生產出的密封件粘合不夠,用力一掰,就能將骨架和橡膠分離開來 ,那時我們只好生產一些低檔次的橡膠密封件。農村電氣化改造,讓我們徹底打破了傳統的生產模式,現在處理骨架完全是機械化,只要按鈕一撳,噴砂機立馬搞定。去年,一次性投資20多萬,安裝兩臺橡膠真空硫化機,從而進一步降低工勞動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同時也增加了我們的收入,可以說,是電助推了我們甘港人駛進了“甜蜜港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