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工業十年成就矚目 投資東盟電力良機顯現
由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與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共同主辦的2013中國—東盟電力合作與發展論壇9月3日至4日在廣西南寧隆重召開。來自中國和東盟各國嘉賓以“清潔電力、綠色發展”為主題,分析中國和東盟地區電力工業發展趨勢,探討中國和東盟國家電力進一步合作與發展的方式和途徑。
十年跨越式發展
此次會上,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會長魏昭峰發表了題為“轉變方式、加強合作、共享清潔電力美好未來”的專題演講。
他用一系列數據回顧了中國電力近十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截止2012年底,全國電力裝機容量從2002年的3.57億千瓦提高到11.47億千瓦,年均增長12.4%;發電量從1.65萬億千萬時提高到4.99萬億千萬時,年均增長11.7%。截止2012年底,全國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長度達到50.6萬千米;變電設備容量達到25.5億千伏安。
“我國電力工業總體上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實現了從電力大國向電力強國的轉變。”魏昭峰表示,過去的十年,我國電網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煤電機組不斷升級換代,清潔能源發電快速發展,電源布局進一步優化,電力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十年來我國電力裝備工業獲得了長足發展。“60萬千瓦級超(超)臨界和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火電機組的設計制造技術日趨成熟,已成為我國火電發展的主力機型。自主設計和制造60萬千瓦大型循環流化床鍋爐(CFB)能力及技術,居世界領先水平。70萬千瓦級水電機組實現國產化,大壩施工、大型水電機組的設計、制造、安裝和運行技術走在了世界前列。”說起這些成績,魏昭峰如數家珍。
國際合作與交流成果
魏昭峰還總結了中外電力國際合作交流取得的重要成果。
“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我國電力企業在海外電源開發、電網運營、資源并購、電工裝備、工程總包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并且積極開展境外并購、境外電力工程總包、能源資源合作開發等。”他指出。
據介紹,十年間,我國電力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投資流量快速增長。電力對外投資方式日趨多樣,主要包括綠地投資、BOT、BOOT和股權并購,其中股權并購所占比重最大,成為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電力對外投資項目分部區域廣泛,股權收購類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電力對外投資項目,從傳統電力領域向新能源等其他領域拓展。
來自中國電力發展促進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主要電力企業累計對外實際投資總額約177億美元,涉及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華能集團、大唐集團、華電集團、國電集團、中電投集團、長江三峽集團、神華集團、廣東粵電集團等主要國內大型電網和發電企業。
此外,對外工程承包方式也從過去的單項承包轉向EPC總承包。電力企業在對外承包工作中深度開發東南亞、非洲等傳統市場,積極開拓中亞、西亞、拉丁美洲等市場,但主要集中在經濟欠發達地區。
加強中國—東盟電力合作
隨著全球范圍內的能源緊張加劇,電力市場逐漸向區域、全球一體化發展,電力產業作為中國東盟合作與發展的基礎產業,具有明顯互補優勢,將對中國和東盟經濟合作提供重要支撐。
魏昭峰指出,中國和東盟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中國經濟和電力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可為東盟國家提供借鑒。近年來,東盟各國經濟穩定、快速的發展,對電力的需求日益旺盛,投資東盟電力的良機也隨之顯現。東盟國家巨大的電力缺口帶來了對技術裝備和工程設計、建設方面的需求。
“中國電力裝備制造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現已形成三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與西北東北兩大輸變電集團和一些大型骨干企業構成的技術開發與制造體系,已具備一定的設計、制造大型成套電力裝備的能力。”魏昭峰表示,中國電力工業在設計、工程建設、設備制造、運營管理以及電力環境保護等方面對解決東盟國家的電力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方面可以提供支持與合作。
“太空經濟”機遇凸顯 或成廣西經濟發展“新支點”
MEB記者 何珺
在中國航天產業化進程加速的重要時期,廣西的“太空經濟”時代似乎也近在眼前。
在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期間召開的“2013航天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東盟)論壇”,以“打造新戰略支點下的航天科技產業”為主題,通過衛星應用(北斗系統)、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板塊,就航天科技與廣西的產業合作話題進行了探討。
專家表示,中國航天產業目前尚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可提升空間巨大。目前,我國航天技術應用范圍已經輻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計算機、生物技術等民用領域,“航天科技”這款經濟發展的“倍增器”正在釋放著越來越巨大的能量。
航天科技產業輻射領域廣
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航天技術成果得以向民用轉化。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過后,全球“太空經濟”迅猛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與傳統產業陷入停滯甚至負增長形成鮮明對比。
中國航天系統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經濟社會系統工程研究所財務金融研究部主任許屹認為,“太空經濟”軍轉民用后可以改造傳統產業,在太空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大量的設計、生產實驗的核心技術和能力,通過技術成果的轉化,可以迅速應用到其他技術領域,獲得推廣拓展應用。
“比如,太陽能技術促進了新能源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通過全球定位系統、遙感系統,可以對農作物進行施肥、撒藥,促進了對精準農業的開展。”許屹說道。
《機電商報》記者從“2013航天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東盟)論壇”上獲悉,航天科技產業輻射領域廣,經濟拉動能力強,因而被喻為“技術金礦”。航天科技依托多年的軍品發展,積累了大量技術、管理、制造等成果,大力推進航天產業的延伸拓展,確定了衛星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與新材料等重點發展領域,形成了具有航天影響力的重大裝備與產品。
據專家介紹,我國航天技術應用范圍已經輻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計算機、生物技術等民用領域。此外,航空工業的投入產出比為l:20至1:30,遠高于一般行業的l:2;技術轉讓的產出比為l:6;就業產出比為1:12。
來自中國航天基金會的數據顯示,由我國航天產業所輻射出來的產業鏈,已經達到1200億元的規模。以天津為例,天津市航空航天工業總產值從2005年的2.2億元快速上升到2011年的227.7億元,增長了103倍,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
助力廣西戰略新支點建設
“2013航天科技與戰略性新興產業(東盟)論壇”在南寧召開,可以說是廣西邁開“太空經濟”的一個重要步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法律顧問巴日斯認為,廣西地處我國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與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面向東盟的重要窗口,因此,發展航天產業,廣西具有自身獨特的優勢。
據介紹,2012年,廣西工業總產值達到1.7萬億元,工業從業人員390萬人,汽車、機械、有色金屬等八個產業收入超過千億元,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其中,裝備制造業、新材料、節能環保和電子信息產業取得了長久的發展。由此可見,廣西產業與航天產業具有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
談到廣西發展“太空經濟”的路徑選擇,巴日斯提出“推進航天技術轉化應用與產業化發展,促使航天經濟與地方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戰略支點下的航天科技產業”。
比如,在衛星應用產業方面,可以充分發揮航天產業在衛星通信、衛星遙感等領域的技術領先優勢,推動地理信息、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應急通信設備、VAST產品等在廣西農業生產、礦產開發、高速公路路網建設、城市交通等領域的具體應用。
在先進裝備制造產業,可以結合南寧、柳州、玉林等先進裝備制造基地的產業布局,充分發揮航天在先進裝備制造產業的技術和能力優勢,合作發展衛星應用裝備及零部件、智能儀表、智能控制系統、工程機械及關鍵零部件、成套智能裝備等。
在節能環保產業方面,可以南寧、柳州、桂林等地區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建設為契機,充分利用航天產業在節能環保產業領域積累的領先技術和產品優勢,推動雙方在煤氣化、熱能工程、煙氣脫硫拖向裝備制造、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環保監測和再生資源循環利用等具體領域開展合作。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可以以高端軟件、物聯網、數字內容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為突破口,推動航天物聯網、智慧城市、高性能集成電路等優勢產品在廣西的落戶和發展。
在新材料產業,可以充分發揮廣西的資源優勢,以及航天在新材料領域的技術優勢,推動雙方在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電子信息材料和復合材料等領域開展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