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制造這幾年大起大落的產業,當屬新能源產業里的光伏。中國的光伏一度“壟斷”了世界50%的市場份額,也讓中國光伏企業在短短5年間誕生了不下250家企業,以至有專家認為,中國光伏產業控制了世界光伏業的產業鏈。
但是在全球制造能力過剩、創新技術全球扁平化的“后商業時代”,僅靠規模和價格支掙的產業鏈不具備優勢。加上中國的光伏產業也一直在內斗,內斗的結果是用更低的價格出口,使光伏產品價格在4年內內斗直線下滑,多晶硅出口價格2008年時近300美元/公斤,2009年跌到了100美元/公斤,2010年跌到了50美元/公斤,2013年最低下跌到了15美元/公斤。導致了“控制了世界光伏業產業鏈”的中國的光伏產業的行業利潤率從139%跌到10%左右。那些由地方政府過度輸血的中國光伏產業巨頭無錫尚德、江西賽維光伏更是滑入破產深淵。
歐洲經濟論壇顧問、上海極品策略機構CEO博鋒認為,商業社會的盈利博弈由三個價值鏈構成三角制衡:商品制造者(企業)、商品流通者(商家)、商品消費者。哪一個價值鏈掌握了主動權,哪一個價值鏈的組成者就占優勢。
從制造業的角度口看,如果掌握了商品的技術性或獨特性,同時又能用品牌的力量掌控消費者的心靈,那這個產業鏈無形是成功的。索尼、蘋果、西門子,海爾在中國的成功,就說明這些企業掌控的這兩個價值鏈的成功。因此中國光伏產業再靠傳統的規模制造和低價格要素己不再具有20年前“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反而成為推倒中國光伏產業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牌。
但從中國光伏產業的敗北看,中國光伏產業盈利模式的主動權并不在自己手上,一缺品牌,二缺創新技術,僅以低價格去乞求歐美商家,如此乞討得來的產業鏈是“原材料外購、重污染低毛利生產自己承擔、市場外方控制,結果每一個環節都受制于人。2013年6月4日,歐盟對中國光伏實行“雙反”,實行2個月11.8%的臨時反傾銷稅,2個月后雖然通過中方努力。與歐盟談判和解,但中歐光伏貿易簽署的“價格承諾”對中國光伏非常苛刻。
那么中國新能源產業如何獲得持續的優勢:博鋒認為首先具備兩大競爭要素:一是“中國綠色制造創新”,二是擁有“世界認知的品牌”。這兩點是中國新能源產業最終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的關鍵。
“中國綠色制造創新”,就是中國的創新技術、差異化有溢價能力的綠色產品,而不僅是低價格的產品。2012年全球多晶硅產量20萬噸,我國占近9萬噸,卻不掌握核心技術;產能巨大的同時,國內市場總量卻較低,嚴重依賴國際市場。
中國新能源產業獲得產品溢價能力并不難,因為中國制造的規模優勢己經具備,制造的規模優勢是創新技術、產生差異化有溢價能力的產品的前提。關鍵在于中國光伏產業從傳統低價格產品生產模式中跳出來,敢于投入、敢 于創新,建立以創新技術和差異化產品為一體的溢價產業鏈,而不是低價出口。
“世界認知的品牌”是指中國新能源產業創造一個世界范圍認同的品牌,而不是低價產品的聯想。創造一個世界范圍認同的品牌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企業敢于支付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打造一個屬于中國企業掌控的專業品牌。
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生產差異化有溢價能力的產品,建立一個世界范圍認同的品 牌。中國新能源產業才能真正抓住世界各地的消費者,當歐洲的“零排放建筑”的使用者(消費者)都主動要求安裝新能源產品,各種“N反”的刁難又怎能奈我何?
為了更快速縮短時間成本和資金成本,中國新能源企業應該在戰略上和盈利模式上和專業的中國外腦智業公司形成戰略合作,強強聯合。從2005年起,上海極品策略機構一直服務中國新能源產業,為協助中國新能源產業構建“世界思想”,上海極品策略機構和亞洲品牌管理學會、歐洲經濟論壇組織達成戰略合作關系,成立了“亞洲新能源論壇”,并在北美設立工作站,三度前往德國、意大利參加歐洲經濟論壇采訪、報道、推介中國新能源產業。
當中國企業和智業機構理想合作后,是可以創造奇跡的。2013年“亞洲新能源論壇”組織江蘇邁能高科企業和中國10家綠色房地產公司前往意大利參加第8屆歐洲經濟論壇,江蘇邁能高科企業在大會做了主題演講,全面介紹中國新能源企業,同時也獲得歐洲經濟論壇頒發的“節能貢獻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