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首個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儲能系統和智能輸電于一體的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不只是一個能發電的電站,更是要為未來新能源的發展尋找方向。
示范效應凸顯
這個在2009年由財政部、科技部和國家電網公司共同啟動,總投資約150億元的示范項目,占地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開發規模為500兆瓦風電、100兆瓦太陽能光伏發電、110兆瓦化學儲能。這是我國首個風光儲輸示范項目,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集風電、光伏發電、儲能及輸電工程四位一體的可再生能源項目,是國家電網公司建設堅強智能電網首批重點工程中唯一的電源項目。
選定張北縣是因為這里有著豐富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經測定,張北縣壩上地區全年有效風能儲量可達1436千瓦時/平方米,全年有效風速時數達5200~7000小時。同時,張北縣的日照條件也很好,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897.8小時。正因為有著冬春日照短、風力大,夏秋日照充足、風力弱;白天日照強、風速小,夜晚無日照、風速大等氣候特征,這里就成了風能與太陽能在時間和空間上有著極強互補性的最佳場所。
電站綜合服務處副主任梁立新不無感觸的說,風光儲項目目前已累計發電超過4億度,但是其最大的意義在于無任何工程實例可參考的條件下,探索出一條世界首創的風光儲輸聯合發電運行模式,即通過風、光、儲的七種組合發電方式,與平滑出力、跟蹤計劃、系統調頻、削峰填谷四種功能的結合,實現多組態、多功能、可調節、可調度的聯合發電運行方式。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該項目根據張北壩上地區風、光資源在時間、空間的自然互補特性,配合大容量化學儲能系統的應用,形成風力發電、光伏發電和儲能裝置三套系統五種組態聯合發電運行方式,通過功率預測、聯合發電運行及智能監測控制,有效改善風電、太陽能發電特性,推動風電、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達到或接近常規電源的性能,實現可再生能源與電網及其他電源的協調發展,破解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并網運行的技術瓶頸,促進電網對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納和調度控制的智能化建設。
示范工程搭建了科研創新成果的應用平臺和相關技術標準的編制實踐平臺,成為了先進的新能源裝備展示提升平臺,并為電網調度提升大規模新能源科學調度水平建立了平臺。同時,還實現了多項世界第一。梁立新不無自豪的向記者表示。
全景控制系統和儲能是亮點
站在中央控制大廳,大屏幕上顯示著風機、光伏的出力曲線圖以及儲能裝置的運行軌跡。接著“電池”的4條儲能線路,顯示著滾動箭頭,表示向電網輸電。原本隨風強烈波動的發電曲線,在儲能啟動后,像是被剃掉了“毛刺”,趨于直線。
電站風機專責朱斯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這里(聯合發電智能全景優化控制系統)是整個風光儲輸聯合發電系統的大腦,對整個風光儲輸系統進行統一協調,實現自動有功功率調節(AGC)和自動電壓調節(AVC)功能,自動進行發電計劃編制、下達、執行,成為網源友好、協調發電的中樞。同時,通過一年半的運行實踐,證明風光儲聯合發電運行模式的技術路線正確,技術方案先進可行,實現了新能源大規模友好并網,已達到設計指標。
此工程的另一大亮點就是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鋰電池儲能電站,記者在儲能車間內看到,每個儲能電站車間就像一間圖書館,里頭擺放著90個“書柜”,每個“書柜”里,整齊碼放著一個個黑匣子,這是由數量不等的電池組成的“模塊”。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多類型化學儲能電站,由9個儲能單元構成,共計有1402個這樣的電池柜,單體電池27.4568萬節。
值得一提的是,電站內所有各種型號的電池均為國產,同時實現多類型電池監控系統的集中管理、統一協調、實時調控,實現鋰電池、液流電池、鈉硫電池的統一監控,實現儲能系統的平滑出力、跟蹤計劃、削峰填谷、調頻等四大功能。
項目二期加速建設
一期示范工程為有效解決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世界性技術難題進行了突破性嘗試。同時,通過開展二期工程擴建,深入發掘風光資源優勢互補、集中打捆運行的特色模式,系統優化儲能電池的運行控制,增加并網裝機容量,擴大電網友好型新能源電站的示范效應;加強大范圍風光互補發電系統并網特性研究,深化科技引領效應,探索風光儲輸與抽水蓄能聯合運行控制模式,切實發揮其在提高電網接納大規模新能源方面的示范引領用。
梁立新介紹,風光儲輸示范工程二期擴建工程已于今年6月份開工建設。根據規劃,二期工程計劃投資約為60億元人民幣,將新增風力發電裝機容量40萬千瓦、光伏發電裝機容量6萬千瓦和化學儲能裝置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擴大到一期的4倍多。目前,二期工程風電場、光伏場地的場平工作也完成超過60%,工程主控樓順利封頂。同時,建設者們也在積極施工,確保二期擴建工程首臺風機、首批光伏、部分儲能于2013年12月30日前投運。
風光儲輸示范工程是新能源創新發展的“代表作”,對新能源大規模集中并網的技術難題進行了成功探索,提高我國電網對大規模新能源的接納能力,提升新能源綜合利用水平,在落實國家能源戰略、引領技術進步和促進經濟發展上具有重要意義,工程二期的建設也為風光儲的進一步大規模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