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歐美國家“雙反”制裁、國內市場不振、企業虧損破產……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進入最為艱難的時期。新的上網電價似乎成了“救命稻草”,讓業界苦苦期盼。
日前發布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發揮價格杠桿作用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將全國分為三類太陽能光資源區,分別執行每千瓦時0.9元、0.95元、1元的光伏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實行每千瓦時0.42元的電價補貼標準。
對此,業內人士多數認為這是一項大利好。可謂政策“靴子”落地,企業信心增強。加上工信部近日發布《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在多方面設定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光伏行業新一輪整合大潮拉開序幕。受此鼓勵,資本市場太陽能板塊逆勢大漲,比如大全新能源,本月累計漲240%。
喜——大部分光伏發電項目煥發吸引力
此次出臺的上網電價和補貼政策,導向性明顯。“總體而言,調低了西部地區地面電站標桿上網電價,調高了東部地區分布式發電的電價補貼。”中節能綠洲(北京)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代存峰表示,這些調整實質上要在西部地區有計劃、有控制地發展大型地面電站(荒漠式電站),在東部地區鼓勵發展分布式發電。
調低西部地區地面電站標桿上網電價,對當地光伏產業發展有何影響?“其實,西部大型地面電站的發電電價,由征求意見稿的每千瓦時0.75元提高到現在的0.9元,雖然比此前執行的1元標桿上網電價要低0.1元,但仍能將企業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保持在8%以上,這是可以接受的。”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表示。
對于部分分布式發電來說,新電價補貼標準比較劃算。代存峰說,以北京地區為例,對于商業建筑屋頂和工業建筑屋頂的分布式發電,開發商的售電電價可分別達到每千瓦時1.32元、1.1元左右,全投資內部收益率能達到10%—12%,六七年就能收回成本,比較有吸引力。
“尤其令人振奮的是,其中第一次提到了‘光伏發電項目自投入運營起執行標桿上網電價或電價補貼標準,期限原則上為20年’。”代存峰表示,這個“20年不變”給出了明確信號,給了大家極大的信心,許多開發商將會由觀望等待變為積極行動。
“隨著新的光伏電價出臺,在國際市場衰落的情況下,國內市場將得以繼續發展。”王斯成表示,由于光伏市場規模擴展,國內光伏產業鏈會受益,將由下游的光伏發電站向中游的電池組件生產、上游的多晶硅市場傳導。
目前,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重心正逐漸轉向國內市場。2012年國內光伏電池產量有35%應用到國內市場,而2009年這一比例僅約為2%。業內人士認為,去年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光伏市場,今年在新的上網電價激勵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光伏市場。
憂——能不能賺錢還受多種因素制約
北京鑒衡認證中心主任秦海巖估計,此次電價政策出臺后,為趕上末班車以繼續享受此前制定的每千瓦時1元標桿上網電價,近期西部大型地面電站建設可能會出現一波高潮,之后會形成空檔回落期,“但不影響長期平穩發展的趨勢”。
對于此次光伏電價新政,業界的意見主要集中在分布式發電方面,認為每千瓦時0.42元的電價補貼不分商業、工業、個人、民用等建筑屋頂,搞“一刀切”不合適。
秦海巖表示,對于個人屋頂和民用屋頂的分布式發電,過去“金太陽工程”的實際補貼更多,推動力度也更大,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原因就在于投資者賺不到錢。“除非政府實行強制性辦法,要求相關屋頂都要安裝,否則仍然無法推動。”
“以北京為例,按照現在的補貼標準,不算設備維修等額外成本,如果全部自發自用,個人屋頂發電約需8年才能收回投資成本,吸引力不大。”代存峰表示。
全投資內部收益率達到8%以上,這是開發商能接受的收益率。但由于土地費用增加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費難以控制等問題的存在,導致開發商風險劇增,往往實現不了這樣的收益率,不少企業還因此虧損。
析——不能指望一項基礎性政策解決所有問題
新光伏電價政策如何落到實處,讓企業真正獲益,產業得以推動?“重點是要解決好操作性和融資難等問題。”王斯成表示,應盡快出臺實施細則和管理辦法。比如在融資方面,應解決好企業的抵押貸款問題。以分布式發電為例,現在采用電價補貼方式,開發商向銀行貸款沒有抵押,加上現在企業資金緊張,行業的資金鏈也極為脆弱,沒有資金支持,就無法推動光伏產業發展。
理順了價格機制,光伏產業能否步入正軌?“光伏電價只是一項基礎性政策,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依靠市場推動而不是行政推動,才能使光伏產業得以良性發展。”秦海巖表示,比如要解決并購重組、優化結構、產能過剩、淘汰落后等問題,就需要政府與市場厘清邊界。地方政府出于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考慮而深度介入,并不利于光伏產業發展。
“此外,光伏產業的技術創新也應得到鼓勵和支持。”秦海巖表示,目前光伏發電設備的價格很合理,投資1峰瓦(1千瓦每平方米的日照強度下電池所能產生的最大功率) 發電設備的成本還不到9元,已經足夠低,設備生產企業基本處于虧損邊緣。今后幾年再降30%—50%并不現實,因為目前的價格是由過度競爭形成的。“今后,生產企業要靠技術進步來實現設備成本的降低,再走上規模、壓利潤、降成本這條老路子已經不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