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華能定邊新能源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2009年初,張曉朝就開始在陜西省定邊縣探索開發分散式風電項目,2011年12月10日,狼爾溝一期風電場開始并網調試。經過半年多的調試試運行,2012年6月,他們正式投運了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分散式風電接入項目——華能新能源定邊狼爾溝風電分散式示范風電場。
如今,一年過去了,首個分散式風電項目迎來周年考。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親歷者張曉朝感觸良多。
“分散式風電不存在棄風限電”
“一期9000千瓦裝機,正式投產半年發電1200萬度,利潤超出了我們的預想。”張曉朝說。
狼爾溝風電場一期安裝6臺1.5兆瓦風機,年設計利用小時數約1882小時,年實際等效利用小時數超過2300小時,采用兩回10千伏線路送出,6臺風機接入榆林西部電網110千伏磚井變10千伏定邊線路和110千伏張梁變10千伏明珠線路并網發電,送出線路以當地農網工業及居民用電負荷為主。
談及一年來分散式風電接入對當地電網帶來的影響,張曉朝將之總結為兩點好處:
其一,就近接入極大減少了電能損耗。狼爾溝當地運行電網為榆林西部電網,歸屬陜西地電,最大運行負荷約35萬千瓦,無本地裝機,依靠寧東電網送入四回110千伏線路供電。分散式風電場投運前,所接入配電網線路的供電方式要經過330千伏—110千伏—10千伏三級降壓,以近300公里的距離輸送電能向用戶供電。分散式風電接入后,這條線路實現了10千伏直供,最近的用戶距電源點僅有1.5公里,局部配電網線路綜合線損從15%降低到7%以下。
其二,穩定了當地的電能質量。狼爾溝風電場所接入的10千伏線路的供電半徑超過20公里,線路負荷較大,末端電壓降非常嚴重,接入點的電壓長期維持在8.5-9.3千伏之間,電能質量較差。分散式風電接入后,通過修改風電機組控制程序,使接入點的電壓穩定在10.5千伏左右,有效地改善了配電網的電能質量。
張曉朝給記者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我國農網變電站的設備配置普遍較低,安穩裝置、重合閘和保護配置相對低端,且農網的走向是發散性的,因此更像是一個“懸臂梁”,當這條線上的負荷發生劇烈變動時,就會出現線路跳閘斷電現象,供電質量較差。而分散式風電接入該負荷線路,恰似注入了一個新的電源點,就地平衡負荷,相當于變“懸臂梁”為“支撐梁”。
正是基于上述利好,分散式風電一經接入,便“一發而不可收拾”。
張曉朝說:“風機切入切出對微電網的沖擊很小,潮流的改變很流暢。現在可以真正做到有風發電、無風不發電。配電網出現故障時會影響發電量,但即便www.gesep.com節能環保如此,還可以兩回路輪流送出,沒有棄風限電的情況發生。分散式風電接入配電網,經實踐運行證明,不會改變110千伏主電網的運行方式,因此調度管理的難度不大。”
一勞永逸,不怕麻煩就有賬可算
2011年年底,國家能源局下發了《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開發建設指導意見》,文件對于分散式接入風電項目的定義、接入電壓等級、項目規模、核準審批等都作了嚴格界定,清晰表明國家鼓勵風電分散式開發的態度。
政策發布至今也已滿一年。然而目前看來,盡管有政策鼓勵,有嘗到甜頭的先行者,但分散式風電的星星之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勢。一些開發企業私下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是因為“嫌麻煩”。
從核準流程看,國家能源局在國家層面整體規劃,為提高效率簡化流程將核準審批權下方給地HTTP://WWW.GESEP.COM方,但很多地區尚未明確出臺推動分散式風電發展的相關政策。狼爾溝項目進展快,部分原因是由于陜西省明確1萬千瓦以下的風電項目由市級發改委核準,省里備案,因此效率大幅提高。但在很多地方,流程如何簡化,仍存政策空白。對開發企業來說,同樣是跑項目流程,為了幾千千瓦的小項目,花的時間和精力不比5萬、10萬的項目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