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只有14人的團隊,承擔了68項科研任務,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計劃課題等國家級項目16項,獲得總經費3033萬元。2010年,該團隊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成功率達100%,遠超成功率20%的全國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團隊成員還收獲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等殊榮。
最令人驚訝的是,這個成果驕人、屢獲殊榮的團隊平均年齡卻只有34歲。這就是致力于光感知與光通信領域前沿和應用研究的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所——第十六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獲獎集體之一。
在暨南大學光子技術研究所所長關柏鷗教授的帶領下,該研究所秉承著“頂天立地”的科研理念,即爭創國際領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也結合現實,用技術服務現實生活。
受益于年輕的團隊
該團隊領頭人關柏鷗認為,自己一手創立的研究所最大的特點之一是年輕。
2009年4月,暨南大學創立了光子技術研究所,關柏鷗來到這里任所長。從創立到今天僅5年,相比起國內其他理工類研究所而言,該研究所實屬年輕。
除了研究所創辦時間短外,該研究所的團隊成員也頗為年輕,平均年齡僅34歲,除了所長關柏鷗外,其余成員年齡全部在40歲以下,不少成員還是“80后”。
關柏鷗認為,正是青年人擁有的蓬勃朝氣,使得團隊不論在科研還是培養學生方面都沖勁十足!澳贻p人想做實事,研究所正好能為他們提供上升空間,同時年輕力量的注入也給研究所創造了良好的氛圍。所里每一位成員都能開心地工作,有事就民主討論!标P柏鷗說。
1983年出生、25歲博士畢業、27歲成為副教授的金龍,是暨大光子技術研究所中最年輕的副教授,他就是這一團隊年輕的力證。金龍認為,年輕的團隊為他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平臺。
他說,在所里,通常是所長負責總體把握團隊方向,團隊成員之間既相互合作又有不同分工,不同做事風格的成員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擔不同的事情,這樣一來就能起到團隊順暢運作的效果。
致力于將神奇光纖應用于現實生活
光纖,對社會大眾來說可能極為陌生。但正是這如頭發絲一般細的光纖,令語音、視頻等信息能夠穿越千里,才有了互聯網時代。除了傳遞信息之外,光纖在現實生活中的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關柏鷗說:“這是一個與現實生活應用緊密相關的學科!
關柏鷗說,光纖擁有電傳感器的引線的功能,相對于傳統的電學傳感器來說,1000個傳感器需要3000根引線引導,而10根光纖就能承載1000個傳感器。光纖大大簡化了結構,減輕了附加載荷,使得建造、安裝和使用都更加便利,且光纖不受電磁干擾、電擊雷擊。
在廣州市民再熟悉不過的“小蠻腰”廣州塔上,就安裝了由關柏鷗教授和他的同事發明的光纖傾角傳感器,這些光纖傾角傳感器能夠監測出廣州塔在任何時刻的搖擺傾斜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