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在能源發展中居中心地位,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是能源結構優化、顯著降低排放、治理城市霧霾的有效措施。實施電能替代、優化能源結構需要大力發展和輸送清潔
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新一屆國家能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提出,要以促改革調結構為動力,以重大工程為抓手,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推動環境質量改善,發展遠距離大容量輸電技術,今年要按規劃開工建設一批采用特高壓和常規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這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推動我國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的堅強決心,體現出加速能源綠色、低碳、智能化發展的認真態度,體現出向霧霾等污染宣戰、加強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的堅定信念。
近兩年來,我國部分省市惡劣霧霾天氣頻現,PM2.5濃度嚴重超標。據測算,我國80%的PM2.5污染問題與能源相關,70%以上的溫室氣體與化石燃料燃燒有關。可以說,霧霾天氣是我國能源發展方式不合理、結構性矛盾長期積累并集中暴發的結果。要根治霧霾,關鍵在于促改革調結構,改變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實施電能替代戰略。
電力在能源發展中居中心地位,實施電能替代戰略,不斷提高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是能源結構優化、顯著降低排放、治理城市霧霾的有效措施。實施電能替代,加快能源結構調整,一是要減少直燃煤,主要是以輸電替代輸煤,將煤炭就地轉化為電能并進行集中排污治理,讓環保效果明顯的電能替代煤炭分散燃燒。二是實現綠色電力對傳統電力的替代,開發清潔和可再生新能源。
實施電能替代,優化能源結構離不開堅強智能電網發展。電網是電能傳輸的基本載體,發展新能源,實現綠色電能的大范圍優化配置消納與雙向計量,必然需要電網具備強大的能源轉換、高效配置和互動服務功能。而智能電網可以大大提高能源生產、轉換、輸送和使用效率,增強能源供給的安全性、經濟性、可靠性和環境友好性。
當前,我國智能電網發展首要的著力點就是要適應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的接入要求。中國科學院周孝信院士認為,未來輸電網的功能將由單純輸送電能轉變為輸送電能與實現各種電源相互補償調節相結合,形成國家主干輸電網與地方輸配電網、微網相結合的模式。主干輸電網能適應大規模能源的大容量遠距離輸送、大范圍優化配置和間歇性功率相互補償等需要;配電網能適應中小型分布式電源的開放接入和電力需求側互動管理的需求,其終端將多采用微網結構,形成多網合一的能源信息綜合服務體系,逐步形成適宜接納大規模分布式能源、能夠向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的主動智能配電網,形成資源配置能力強、風險抵御能力強、技術裝備水平高的現代電網體系。
實施電能替代,優化能源結構需要大力發展和輸送清潔電源。鑒于我國能源資源稟賦,不論是煤炭就地轉化,還是大力開發可再生能源,都要盡量確保電源清潔和輸送清潔。為此,應大力發展特高壓電網和常規輸電體系,促進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集約化和清潔化開發,將西部、北部的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和西南水電大規模輸送到東部等負荷中心。
電源,應大力發展特高壓電網和常規輸電體系。實施電能替代,優化能源結構不會一蹴而就。電能替代戰略實施是整個能源產業面臨的共同任務,需要政府、企業和公民群策群力,加強戰略執行力。短期看,由于可再生能源電價還高于傳統能源電價,適應可再生能源特點的電力運行管理模式還沒有完全建立,因此是否有完善的激勵政策引導社會主動選擇清潔電能,形成淘汰高污染、低效率的用能方式,將是優化能源結構、實施電能替代能否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