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去年初以來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東中部地區霧霾天氣頻發,能源保障和產業結構調整任務繁重的現實,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公司副總工程師單業才認為,國家應加快推進堅強智能電網發展,以電網發展方式的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
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要求京津冀魯、長三角等地區逐步提高接受區外來電比例,嚴控常規煤電建設,開發利用風電、太陽能光伏發電等清潔能源。單業才說,提高區外來電比例,實施“電從遠方來”戰略,必須依靠輸電容量大、輸送距離長的特高壓工程來實現。而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具有分散性、間歇性特征的新能源,必須依靠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的電網來支撐。具有網架堅強、廣泛互聯、高度智能、開放互動等顯著特點的堅強智能電網的建設發展,正是契合了這些要求。
單業才分析說,未來一段時間內江蘇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剛性增長。2013年江蘇全社會用電量首次超過廣東躍居全國第一,預計2015、2020年全社會最高負荷將分別達到1億千瓦和1.3億千瓦,高峰時段仍存在較大電力缺口。
江蘇是用能大省、資源小省。為構建安全經濟綠色低碳智能的現代能源體系,江蘇省在綜合考量全省能源生產、消費實際之后,提出堅持強化能源供應保障與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兩手”齊抓,大力實施資源開發、節能優先、綠色發展“三大戰略”,抓住保供應、調結構、控總量、提效率4個工作重點。為此,近兩年,江蘇在穩步推進火電機組“上大壓小”、推動增加區外來電外,著力打造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等清潔能源。
單業才介紹說,為支持江蘇清潔發展、綠色發展,保障能源供應,國家電網公司“十二五”規劃在蘇建設“三交”(錫盟—南京、淮南—南京—上海、隴彬—徐州—連云港)和“兩直”(±800千伏錦屏—蘇南、錫盟—泰州)特高壓工程。到2020年,這些項目全部建成后,江蘇與省外電力交換能力將超過3500萬千瓦,年可接受省外電力達1750億千瓦時,不但從根本上緩解電力供需矛盾,全省每年還可減少排放二氧化硫120萬噸、氮氧化物80萬噸、二氧化碳1.6億噸。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大力支持國網江蘇省電力公司推進“一流配電網”建設,以更好地服務分布式清潔能源的發展。
單業才說,特高壓輸電技術已經成熟,我國已有“兩交三直”特高壓工程建成投運。2013年迎峰度夏期間,得益于±800千伏錦蘇特高壓直流通道,江蘇超計劃購入區外電力資源,最大區外凈受電力達1515萬千瓦,同比增長40.6%,有效緩解了用電高峰時的供電壓力。
單業才介紹說,江蘇在智能電網產業方面基礎較好,起點較高、產業鏈較為完整,已經成為重點發展的十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智能電網產業帶動和促進了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的規模化發展和電動汽車的普及。
為此,單業才建議,加強特高壓國家層面的規劃和統籌,盡快核準淮南—南京—上海、錫盟—南京特高壓交流工程,同意錫盟—泰州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展前期工作,為未來江蘇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的能源保障;出臺配套扶持政策,試點蘇南“世界一流電網”建設,將蘇南電網打造為“電網堅強、智能高效、綠色節能、服務優質”的資源優化配置平臺、安全高效電能輸送平臺、綜合節能服務平臺;盡快制定和完善分布式電源并網、檢測、運行等全過程技術標準和管理辦法,促進新能源健康有序發展;發揮大型骨干企業創新作用,集中力量攻克新能源發電、大規模儲能、多網融合、智能裝備等關鍵技術,完善江蘇智能電網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