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近日提出了新的“氣候行動計劃”,誓言要控制地球的溫室效應。這一計劃,很快被其政敵歸納為“對煤炭宣戰”。
自《京都議定書》以來,民主黨人提出了各種環保計劃,可惜一直是雷聲大雨點小。其中的原因,是本世紀以來保守派在政治上略占優勢,共和黨在大部分時間控制了國會。一些基本的環保政策,沒有國會的配合根本不可能出臺。
這次奧巴馬的 “氣候行動計劃”,略有些不同。其計劃的核心,是責成環保署升級對發電廠的排碳規約,新的標準將在2015年實施。奧巴馬政府稱,地球溫室效應有65%來自能源使用時的排放,而這種排放的40%來自煤炭,另外大致相同的比例來自燃油。在主要能源中,煤炭污染大,但是便宜。美國是主要原煤生產國,自給有余,發電廠大量使用煤炭,污染十分嚴重。新的標準一旦實行,電力公司使用煤炭制造的排放過大,就不得不繳納罰金,很難繼續將其作為主要能源。
奧巴馬在2008年大選時,力主“管制與交易”的政策,即制定能源排放的最高限額,那些超出排放標準的企業,仍然可以經營,但必須在市場上購買超額的排放指標。也就是說,制造污染的人要為后果埋單。所以,今后繼續燒煤恐怕要破產。奧巴馬的環境顧問也坦承,總統不愿意用“對煤炭宣戰”的字眼。但是,“對煤炭宣戰”恰恰是必須的。于是,“對煤炭宣戰”就成了保守派給“氣候行動計劃”起的綽號。與以往不同,這次的計劃可能成為又打雷又下雨的現實,因為奧巴馬責成手下的環保署制定新的排放法規,這就完全繞開了國會。同時,奧巴馬已經連任,不用擔心選民的意見。
保守派立即展開反擊。其思想庫“傳統基金會”發表分析,稱這一標準一旦實施,到2030年為止,美國將失去50萬個工作崗位,四口之家的收入將平均每年下降1000美元,GDP將減少1.47萬億美元,電費將上漲20%,礦工的工作將減少43%,天然氣價格將升高42%等等。甚至有人說,很多美國家庭將喪失電力供應。這仿佛是一個末日景觀。
然而,我們轉念一想,馬上有了疑問。在主要傳統能源中,煤炭最便宜,但污染大。圖便宜往往是發展中國家的做法,發達國家不應該為省這點錢而不惜把環境搞糟來強化競爭力。看看2012-2013年度世界競爭力的排名,排在首位的瑞士,其能源中煤炭比例僅占0.02%(1992年的數據),微不足道。第二名新加坡的數據缺失。排名第三的芬蘭為27.46%(2004年),第四名瑞典為1.65%(2004年),第五名荷蘭為26.04%(2004年),德國競爭力第六,為50.51%(2004年),美國排在第七,50.4%(2004年)。不過,根據國際能源署的數據,到2012年,德國電力中使用煤炭的比重為41%,美國則為45%。美國使用煤炭的比例,超過了歐洲頭號制造業大國,甚至超過了世界的平均數:41%。再看這些國家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應中的比例,瑞士為 58.52%,芬蘭31.56%,瑞典 60.42%,德國22.9%,美國僅為10.05%。
煤炭是廉價的傳統能源,可再生能源則比最貴的傳統能源還貴,被許多人斥為不具市場競爭力。何以這些使用著貴得多的能源的國家,居然還更有競爭力?美國的原煤儲量世界第一,產量世界第二。這是天然的資源優勢。但如果美國離開這種廉價的能源就無法與其他發達國家競爭,那么其競爭力豈不是第三世界的水平?
其實,奧巴馬計劃中的一個底牌,是鼓勵電力公司使用天然氣。天然氣的價格和排放都低于燃油,是傳統能源中最潔凈的。美國又有著豐富的天然氣儲量,自給有余,但輸送天然氣的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一度導致出口的天然氣運不出去,天然氣公司被迫減產。電力公司向天然氣轉換緩慢的原因,一是有煤炭這種廉價的、污染不埋單的能源,二是不愿意為改用天然氣而支付更新基礎設施的成本。奧巴馬的這一政策,則是逼著電力公司廢棄燃煤設備、置辦天然氣設施。當然,這樣的結果是天然氣漲價。問題是,美國是天然氣出口國,自己的出口產品價格上漲,怎么會傷害其競爭力?
保守派的問題在于,他們一天到晚宣揚市場的競爭力。但是,在能源問題上,他們似乎是在說:市場機制原來很脆弱,要靠制造很多污染才能生存。可是,那些制造污染、禍害環境和健康的人不為自己的行為埋單,又算哪門子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