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國家科技部官方網站公布:成飛集成旗下控股公司中航鋰電與廈門大學合作聯合承擔的高安全性動力電池用功能隔膜的技術開發項目已經形成生產能力。這意味著成飛集成掌握了電動車發展所需的高安全性動力電池鋰離子隔膜技術,后者股價在7月4日早盤漲停,報16.08元。
成飛集成昨日晚間發布的公告表示證實了這一消息。成飛集成表示,其研制出的隔膜涂布厚度為3m 三氧化二鋁的聚乙烯隔膜在150攝氏度條件下2小時的熱縮率小于2%,性能優于國外同類產品,成本可控制在10元/平方米,具有較好的應用前景。項目研發的產品投產后,將大規模應用于車載鋰離子動力電池、數碼產品用鋰離子電池等領域,這將極大改善鋰離子電池的安全問題。
但中國電動車的商業化發展并不成熟,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電機的能量轉化率等有待于進一步的提升。似乎注定了這一技術將很難在近期內為該公司良好的報表提供幫助。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玉武在上周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在電動車技術方面的儲備,尚不具備商業化基礎。
這已經是成飛集成第二波借助中航鋰電引起股市大波動,上一次波動還是在該公司向中航鋰電注資17億元的2010年7月。彼時,成飛集成發布的可研報告預測,中航鋰電項目2012年建成之后將實現年均利潤3.74億元。正因此成飛集成一度被冠以“鋰電第一股”,被投資者在二級市場熱捧。
中航鋰電所受到的重視,緣于對新能源汽車、特別是電動車的看好。然而不僅電動車自身的技術發展不成熟,消費者對電動車的認可也存在問題。連續漲停之后,2010年11月16日成飛集成大幅下調中航鋰電營收和凈利兩項最重要指標。
截至目前,中航鋰電的最大項目依然是中航鋰電(杭州)公司與浙江康迪所達成的城市電動車項目,然而龐大的人員開支、建設和研發技改項目的投入,卻拉低了成飛集成的財務狀況。中航鋰電2012年仍虧損2265萬元。2013年第一季度結束后,成飛集成披露的季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收1.23億元,同比增長56.32%,實現凈利潤1129萬元,同比劇增13.84倍。然而卻聲稱下半年業績將同比下滑50%以上,其關鍵就是中航鋰電。
一直到今年初拿到國家1.5億元的研發補貼批復之后,旗下的中航鋰電才加快了進軍隔膜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