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起,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需向中國海關提交不同額度的保證金。而與此同時,作為同一產品的調查對象歐盟,并沒有出現在這份臨時反傾銷措施的“初裁”名單中。
業內專家認為,在當前中歐光伏談判的敏感時刻,中方的做法很可能是借此警示歐盟,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美韓多晶硅被征反傾銷稅
日前,中國商務部公布了對來自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反傾銷調查的初裁決定。初裁認定,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進口太陽能級多晶硅產品存在傾銷,中國國內多晶硅產業受到實質損害,美國多晶硅的傾銷幅度為53.3%-57%,韓國的傾銷幅度為2.4%-48.7%。
這是在對原產于美國和韓國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一年之后,商務部做出的初裁決定。2011年,中國總計進口多晶硅6.46萬噸,同比增長36.00%,取自零售與長單價的平均值約40美元/公斤計算,涉及進口金額為25.9億美元。其中,自美國、韓國進口多晶硅占據六成。受美國、韓國等國多晶硅低價進口影響,自2011年9月以來,國內80%中國企業已停產,影響波及整個行業超過500億元投資,造成失業人數超過5000人。
制裁美韓警示歐盟
但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去年的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雙反”調查正式立案,并與同年早幾個月立案的對美韓多晶硅的“雙反”合并調查。然而最終歐盟卻在此次初裁公告中“缺席”。
對此,有專家認為,光伏案牽涉利益巨大,雙方的談判是一場全面的考量和博弈。“在歐委會發布初裁結果之前,我們對美韓的多晶硅制裁或是想"敲山震虎"以給歐盟警示,增加談判籌碼。”今年6月4日,歐盟初裁決定對華光伏征收11.8%的臨時反傾銷稅,若未能在8月6日前達成解決方案,屆時稅率將升至47.6%。此時,還有12天,談判的時間窗口即將關閉。
日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表示,近一個月以來,雙方一直在就光伏價格承諾進行密切的磋商和談判。談判前期,歐盟代表團來北京和中方會談;現階段歐盟代表團已經返回布魯塞爾,中方派出代表團到布魯塞爾繼續和歐方進行會談。目前,談判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當中,但具體情況不便透露。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靴子未落地的威懾力是最大的,但中國對歐盟的多晶硅“雙反”,并不能狹隘地理解為貿易報復,而是基于對方傾銷與補貼行為的事實基礎。“能否逆轉結果并不完全取決于我們,還要看對方是否有誠心改善中歐雙方的經濟合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