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網站下發《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條件》)公告,在生產布局與項目設立、生產規模和工藝技術、資源綜合利用及能耗等多個方面劃定門檻,以便進一步加強光伏制造行業管理,規范產業發展秩序,加快推進光伏產業轉型升級。
行業規范條件要求,嚴格控制新上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光伏制造企業需具有省級以上獨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或高新技術企業資質,每年用于研發及工藝改進的費用不低于總銷售額的3%且不少于1000萬元人民幣。
此外,光伏制造企業按產品類型在產能方面設定了準入標準,包括多晶硅項目每期規模大于3000噸/年;硅錠年產能不低于1000噸;硅棒年產能不低于1000噸;硅片年產能不低于5000萬片;晶硅電池年產能不低于200MWp;晶硅電池組件年產能不低于200MWp;薄膜電池組件年產能不低于50MWp。
文件同時明確了現有及新建和改擴建企業及項目產品需滿足的生產條件,明確了光伏制造項目能耗、水耗指標;而廢氣、廢水排放應符合國家和地方大氣及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總量控制要求。
文件還要求,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應當符合本規范條件要求。更重要的是,對光伏制造企業及項目的投資、土地供應、環評、節能評估、質量監督、安全監管、信貸授信等管理應依據《規范條件》。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及項目,其產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稅、國內應用扶持等政策支持。未來,工信部將在抽查,實行社會監督、動態管理的基礎上定期公告符合條件的企業名單,而針對違反相關規定的企業及項目,將被撤銷公告資格。
能源專家林伯強認為,《規范條件》的出臺意味著光伏行業的新一輪整合潮將開始。在此過程中,技術不精及債務負擔過重的企業可能成為破產重組對象,而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因此做大做強。
在江蘇中能硅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呂錦標看來,《規范條件》中各項技術指標的制訂屬于最低的基本門檻,實際上行業中優勢企業各項指標已經遠高于準入條件的要求。“以江蘇中能為例,單線生產能力已經達到全球最大的15000噸/年,是準入要求3000噸/年的5倍。”
此外,呂錦標告訴記者,產業中主力企業的節能降耗水平也大幅高于準入門檻。“如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指標,優勢企業已經達到70度電/每公斤多晶硅,已經是現有生產企業準入門檻的140度電的一半。從多晶硅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的調查統計看,中國多晶硅企業雖然小項目個數占比大,但從產能分布看,占中國多晶硅產業有效產能70%的企業達到全球領先的運行指標。因此,產業中的主力企業并不會受《規范條件》出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