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MoneyDJ報導,中國在十二五計劃期間的太陽能(PV)規劃目標經過4度調升,2015年總裝機目標從原估計的5GW(百萬千瓦)陸續調高至35GW,尤其隨著中國PV電力補貼政策漸趨成熟,建置重心由原先的集中式電站往分布式電網遷移,料將有助于拉抬原本PV系統相對零星的東南沿海區域建置活動,進而對中國PV產業發展挹注全新動能。
根據臺灣工研院新能源所提供資料,在中國十二五計劃將PV納入重點發展項目之后,當前有31個省市區均把PV列為優先扶持發展的新興產業,超過100個城市有PV產業基地,PV產業年產值超過人民幣3000億元、占中國GDP比重約0.6%,全國PV從業人員達到40萬人(臺灣約僅2萬人),組件年產能達37GW,其中有70%以上出口至歐盟。
為降低太陽能產業出口比重過高、導致其他經濟體集體抵制的狀況,中國近年來持續以政策扶植太陽能內需產業,鼓勵各類電力用戶按照“自發自用,余量上網,電網調節”的方式鼓勵建設分布式的PV系統,不僅借此達成降低PV系統造價、促進產業調整與升級的目標,同時還可淘汰生產質量與技術落后的廠商。
為改善過去“金太陽”政策實施期間,大西北地區(新疆、青海、甘肅、陜西、寧夏)光伏電站安裝量最高、不過電站卻多所閑置,反而東部沿海地區裝機量遲遲無法提升的問題,中國近期政策目標已訂出要透過政策補貼鼓勵分布式的太陽能電站建置,提升人口稠密地區的太陽能安裝狀況。
工研院新能源所整理資料指出,過去金太陽時期設備補貼出現“以小補大”弊端,因此中國近年來政策方針已轉向改采電價補助,規劃對集中式電站每度補貼金額約0.9-1元人民幣、分布式電網的發電量則補助每度0.42元人民幣,并提供補貼期間上限為20年,同時再祭出PV電站運營商企業增值稅5成的減稅優惠,鼓勵分布式電網的建置,且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基金”亦發展出完熟基金自給模式,每年約人民幣200億元補貼款項可完全自給,至此中國的PV補助政策已發展完熟。
在此同時,為了控制PV產能盲目擴張,中國國務院也在7月提出“促進太陽能產業發展若干意見”,嚴格控制新的多晶硅、光伏電池、組件專案設立,規定單晶硅轉換料需不低于20%、多晶硅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不低于12%,多晶硅生產綜合電耗不高于100千瓦時/千克,借此淘汰產能與技術較無競爭力的廠商,更有助于新設立電站的運營效益。
業界人士指出,隨著中國PV補貼政策制度化漸趨完善,未來可能有新的PV商業模式興起,不僅可對中國PV產業發展挹注全新動能,同時也造就臺商切入機會,后續發展值得密切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