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裝備工業司與科技司聯合召開第一屆裝備制造領域專*態勢報告會。會上發布了《裝備制造領域專*態勢報告(2012)》,相關單位分別就機床行業、密封件領域、商用渦扇發動機核心機、船舶產業、海洋鉆井平臺等領域的專*態勢進行了分析和預測。
尷尬的“第一”
裝備制造業是一國實現工業化的保證。2011年,中國裝備制造業總產值超過美國,產業規模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國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使其專*態勢也面臨相似的尷尬局面。
2011年我國裝備制造業專*申請43.2萬項,是工業領域專*申請最多的行業;但發明專*申請量僅15.4萬項,占總量的35.6%。與此相對應的是,2011年外國在華專*申請為32447項,其中發明專*31199項,占比高達96.2%。專*分為發明專*、實用新型專*和外觀設計專*,其中發明專*的創造性最高,其審核也最嚴格。
在專*申請人構成方面,中外差距也很明顯。以船舶產業為例,國內專*申請中,企業申請僅占30%,其余都由個人、高校和研究機構申請,而這部分專*往往與實際生產脫節,缺少應用價值;反觀國外來華申請,企業申請量超過95%,緊扣市場需求。
“核心的東西是買不來的”
專*質量不高直接制約了企業的競爭力,意味著在核心專*上受制于人。一個典型案例是,合資企業生產的汽車十分暢銷,而國產的無人問津。
“核心的東西是買不來的!”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巍一語中的。今年5月工信部發布了《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知識產權推進計劃》,其中著重提到要實施知識產權風險評估與預警工程,加強企業知識產權創造運用能力的培育。
對于國內企業專*戰略意識的匱乏,科技司副司長韓俊憤憤不平:三星申請了一堆外圍專*,不管有用沒用,先拿下來再說。而中國企業在與外企的競爭中連怎么輸的都不知道!
企業創新能力亟待提高已上升為國家意志。今年十八大報告中第一次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要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其思路正是要轉變企業原先依靠規模擴張的粗放發展模式,通過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經濟的質量和效益。
裝備制造業嚴峻的專*態勢
在第九屆珠海航展上,中航工業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岷山”、“九寨”兩款發動機成為了中外關注的焦點。其中“岷山”的最大起飛推力可達4700公斤力,以L15飛機為裝機對象。
但我國商用航空發動機發展遠沒有軍用發動機快。2011年,中國商飛宣布國產大飛機C919將選用LEAP-X1C發動機,該發動機由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法國賽峰集團聯合研制。2009年以來,通用電氣公司加快了專*布局。以渦扇發動機核心機中的高壓壓氣機為例,通用電氣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數量就達304項。
面對裝備制造業嚴峻的專*態勢,李巍最后以習近平總書記的“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來激勵在場企業,“裝備制造業要講實干,少說多做!要把專*當做一個長遠的、戰略性的事情來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