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來,每當用氣高峰時段,特別是冬季集中供暖期,天然氣供不應求(俗稱“氣荒”)的矛盾開始顯現,并愈演愈烈。2011年年底,僅有山東、湖南等部分地區報道氣荒。2012年11月以來,北京、湖北、四川、浙江、江蘇等十多個省(直轄市)相繼出現氣荒,甚至連能源資源大區內蒙古也鬧氣荒。
短期天然氣供應缺口也在擴大,目前湖北天然氣日供應缺口達200萬立方米,約占日供應量的四分之一;太原、武漢等地出租車加氣排隊甚至長達數千米。為此,國家發改委于2013年元旦前印發了《關于保障當前天然氣穩定供應的緊急通知》,要求增加資源有效供應,調整用氣結構,優先確保民生需要。
氣荒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天然氣消費量不斷攀升。根據國家統計局和國家能源局相關數據,2000年以來我國天然氣消費量年增速約16.5%。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逐步落實,天然氣消費量呈加速增長態勢,“十二五”前兩年年增長約18.3%,2012年天然氣消費量達1500億立方米。天然氣消費結構以城市燃氣(包括民用、采暖)、發電、化工和工業燃料為主,其中天然氣發電用氣約占18.5%,用氣人口2.3億,城市燃氣占比快速增長,浙江、江蘇等部分地區城市燃氣消費量年增速超過30%。
其次是天然氣國內生產能力不足,對外依存度較高。2000年以來我國天然氣生產量年增長約12.8%,受探明可采資源等條件約束,天然氣國內生產量增速近幾年放緩,“十二五”前兩年年增長約6.5%,2012年天然氣生產量達1065億立方米。2008年以前,我國天然氣生產和消費規模基本持平,或略有盈余;2009年以后,我國開始大規模進口天然氣,進口量從2009年的50億立方米增加到2012年的441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也從12%上升到30%。
第三是天然氣管網輸送及儲氣調節能力不足。2012年天然氣管網總里程約5.3萬千米,2010年地下儲氣庫工作氣量為18億立方米,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天然氣輸送和存儲的需求。
緩解氣荒需要多措并舉。首先是大力提倡節能減排。2010年年底我國常規天然氣剩余技術可采儲量僅3.78萬億立方米,約占世界的1.4%。非常規天然氣不僅資源探明程度很低,而且關鍵技術不掌握。未來我國經濟社會和能源消費需求還將繼續增長,2020年以前天然氣消費量還將保持10%以上的年增速,必須采取有效的節能減排措施,引導合理能源消費,包括天然氣消費。
其次是增加天然氣生產、輸送和進口規模,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用氣需求。加強內陸和沿海常規天然氣、非常規天然氣勘查開發工作,夯實資源基礎;適度超前加快主干管網和區域管網建設;推進LNG接收站和儲氣工程建設;按照互利雙贏原則參與海外天然氣開發,重點加強與天然氣資源豐富國家的務實合作,大力進口天然氣,同時遵守當地法律和風俗習慣,積極參與當地公益事業,防范天然氣進口風險。
再次是提高電氣化水平,在供氣緊張地區開展以電代氣,增加跨區輸電,保證能源供應安全。通過大力發展電動汽車、積極推廣電炊具、在風能等可再生能源豐富地區示范推廣風電供熱鍋爐、發展跨區輸電等措施,減緩天然氣消費快速增長態勢。從發電角度來看,1千瓦時電相當于0.23立方米天然氣。從交通角度來看,天然氣汽車耗氣量約8~12立方米/百千米,電動汽車耗電量約10~15千瓦時/百千米。從跨區輸電角度來看,以溪洛渡到浙江特高壓輸電工程為例,額定輸送容量800萬千瓦,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將西南地區約400億千瓦時的清潔水電送至浙江,相當于輸送了90億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不僅可以一定程度地緩解浙江天然氣和電力供應壓力,還能促進國家和地方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最后是深化天然氣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深入研究天然氣改革總體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包括投資、建設、運營、氣價形成和疏導機制,選擇天然氣管網接入等條件相對成熟的環節試點示范,循序漸進擴大改革范圍和成效,從制度上緩解氣荒,促進天然氣工業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