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冗長的貿易爭端中,不僅無法為全球的光伏企業“解套”,還有可能將大家拖入更深的泥潭,與其彼此掣肘,為何不能攜手合作。
近日,歐洲企業圍繞對華光伏“雙反”問題的爭論頗為熱鬧,分歧日漸激烈。
一方堅持將“雙反”進行到底,繼推動歐盟啟動對中國光伏產品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之后,又提出對中國光伏玻璃企業展開反傾銷調查的要求;另一方則為反對向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積極游說。2月18日,來自瑞士巴塞爾的獨立經濟研究機構預測研究所公布調查,如果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將使歐盟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下滑,從而導致歐盟失去24.2萬個就業崗位。此項調查受代表歐洲180多家光伏太陽能企業的歐洲平價太陽能聯盟的委托進行。
目前全球經濟低迷,光伏行業處于低谷,作為歐盟管理的最大貿易領域太陽能板進口市場,中國光伏電池和組件產品占比明顯。有些歐洲企業企圖通過貿易保護來獲取更大的競爭優勢。站在企業的角度,這無可厚非;但站在產業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弊大于利。
光伏行業作為重要的新興產業,雖然面臨一些發展中的難題,但仍處于快速上升的通道。據國際能源機構最新的報告預測,到203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將占電力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可基本與煤炭發電持平。當前,太陽能發電增速要高于其他可再生能源技術。此時將龐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冗長的貿易爭端中,不僅無法為全球的光伏企業“解套”,還有可能將大家拖入更深的泥潭,甚至嚴重阻礙全球能源結構轉型的步伐。
作為最早開始普及應用光伏產品的重要市場,在有些歐盟國家,已經開始出現不需政府補貼就能在用戶端平價上網的趨勢。光伏發電能夠距離平價上網夢想如此之近,電池和組件價格的迅速下降“居功至偉”。如果歐盟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必將抬高光伏產品成本,挫傷電站投資者的積極性。歐洲消費者對光伏產品的需求將出現明顯下滑,進而導致歐盟的就業機會、上下游產業鏈、相關光伏設備材料出口等出現極為嚴重的影響。
面對國際上接二連三的“雙反”圍剿,中國光伏企業在做什么呢?1月29日,英利宣布加入世界自然基金會“碳減排先鋒”項目,成為中國首家及光伏領域首家加入該項目的企業。英利承諾,到2015年,生產每兆瓦光伏組件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13%;采購的產品及服務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7%;上游物流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比2010年降低1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占英利能源消費結構的4%以上。
面對行業困局,中國光伏制造企業更多關注的是,如何實現光伏產品的綠色生產、節能降耗,如何提升技術水平,并在提高能效的基礎上降低成本,為實現光伏平價上網作出努力。
其實,光伏產業還遠未成熟。要想使太陽能發電成為老百姓都用得起的綠色能源,光電轉換效率還要更高,產品價格還要更低,這有賴于光伏新材料的繼續研發,有賴于光伏設備的創新,有賴于薄膜、銅銦鎵硒等更多技術路線的產業化探索。這些都是歐洲企業可以一展身手的地方。
雖然面臨很多困難,但作為光伏行業先行者的歐美企業,仍舊擁有很多發展機會。同時,隨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光伏應用新興市場的崛起,擁有豐富光伏發電開發應用經驗的歐洲企業,在電站項目運作、金融交易運作、可再生能源與主電網融合消納等多個方面,都會有“用武之地”。
與其彼此掣肘,為何不能攜手合作,將更多精力放在促進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上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