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世界第一的“光環”足夠耀眼,但卻不敵前所未有的“棄風”量更讓人揪心。
2012年我國風電限電超過200億度,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大規模的限電,使得風電開發商的收入嚴重縮水。
而多米諾骨牌效應下,開發商的窘境直接傳遞至整機設備制造商、部件供應商乃至原材料生產商———風電產業的“三角債”危機,也愈演愈烈了。
棄風限電翻番
據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初步統計,2012年我國風電限電超過200億度,相當于損失了100億元———而這一數字比2011年增加了近一倍。
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我國風電棄風比例超過12%,而風電企業因為限電棄風損失達50億元以上,約占風電行業盈利水平的50%。
“2011年,‘三北’地區的風電場平均棄風率達16%,我們很難保證一個風電場能夠在棄風16%的情況下還有盈利的空間。”龍源電力總工程師楊校生向記者坦承。
而到了2012年,這一問題更加“嚴重”,也越發“麻煩”了。
在2013年“中國風能新春茶話會”上,龍源電力總經理謝長軍透露說,2012年該公司的限電比重達到13.8%,限電電量為28億千瓦時,也就是說,因為限電損失了14億元的凈利潤。
作為電網的調峰手段,在謝長軍看來,風電的限電量保持在5%以內是合理范圍,但達到13.8%就不正常了。但據他估計,這一數據恰恰就是去年全國的平均水平。
謝長軍的判斷在另一風電開發商那里也得到了驗證。
“因為限電比較嚴重,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嚴峻。”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胡永生抱怨說,2012年該公司在限電和CDM上總共減少了15億元的凈利潤。
“現在,圍繞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問題已經從最開始的設備制造轉移到風電并網的矛盾上。”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副主任高虎告訴記者,“我認為,包括2013年在內的未來三年,我國風電行業發展的最大挑戰還是來自于風電并網。”
三角債愈演愈烈
“棄風問題使得度電成本增加,并吃掉了所有技術改革的成果,開發商的盈利縮水,從而也引發了行業的‘三角債’。”對此,楊校生直言不諱。
在他看來,2013年,我國風電行業面臨兩大挑戰:一個來自于“棄風限電”,另一個則來自于行業“三角債”所引發的風電設備制造商現金流緊張。
事實上,在業內人士看來,我國的風電行業已陷入了惡性循環,即國家拖欠開發商、開發商拖欠制造商、制造商拖欠部件商的怪圈。來自電力市場、輸配電系統等下游的壓力已經迅速傳遞到整個產業鏈。
據風機制造商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海波透露,該公司去年三季度的應收賬款達100多億元,“欠款對公司影響很大”。
作為一個部件供應商,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定金也頗有發言權。
他告訴記者說,去年公司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應收賬款太大。“在三角債上,我們可能處在最倒霉的一個位置上。”
“政府欠了開發商的錢,開發商不給主機商錢,主機商又不給葉片商錢。我們用的還是比較好的原材料,而好的原材料是不能欠錢的。這樣,我們就不能不從銀行貸款給人家錢,所以我們是兩頭‘欠’,別人欠了我們的,我們還不能欠別人的———我們是最困難的。”他抱怨說。
“這樣下去大家都得被拖垮了。”謝長軍坦言,“能不能從頭開始做起,也就是建立一個有序的市場?”
對此,業內人士強調說,產業鏈資金拖欠的三角債,是行業在2013年要突出解決的一個問題。
“但光憑風電企業的一己之力,難以沖破全產業鏈‘凍結’的局面,因此,行業需要一個推手,即政府。”風能專委會理事長賀德馨告訴記者說,希望隨著政府補貼資金的逐步到位,可以部分增強開發商的造血機能,進而盤活上游設備制造企業,也希望隨著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的加大和相關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減少棄風限電。
度電成本漸成核心指標
在經歷了連續數年的高速增長后,2012年我國的風電行業開始面臨一系列發展瓶頸:上游產能過剩、下游需求疲軟、并網消納困難、棄風限電嚴重、產業鏈資金壓力加劇、出口遭遇貿易壁壘等。
在全行業面臨虧損風險,發展增速開始放緩的情況下,風電度電成本在業內的關注度逐漸上升。
日前的斯維奇度電成本調查結果顯示:跟以往只關注風電的千瓦造價不同,目前,度電成本越來越受到風電開發商、投資者和風場運營商的青睞。
“在歐洲,度電成本是開發商做決策時非常看重的一個因素,當下這一因素在中國也越來越受到重視,特別對中國的開發商而言,度電成本已經成為他們選擇風機設備和系統時的首要考慮因素。”斯維奇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馬基寧表示。
而度電成本作為風電場建設的考量指標,能更加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