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能光熱發電以其與現有電網匹配性好,發電連續穩定,調峰發電能力較強和生產過程綠色環保等特點受到廣泛關注,日益受到追捧,引發了新一輪跑馬圈地和投資熱潮。
然而,在高技術領域,先驅和先烈往往只有一步之遙。前景的美好,不能改變現實的殘酷。就目前來看,光熱發電所向披靡至少還需要在技術、成本、政策三大方面進一步發力。
技術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具備相當的技術儲備,但同支撐整個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過去的技術研發都是針對單個器件,最大的缺陷在于沒有完成太陽能熱發電項目的經驗,而電站集成是非常困難的技術。
為此,我們應調動產業鏈各相關單位,通過建設實際電站項目鍛煉提高,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業鏈各環節的集成水平。在這一過程中,尤其要強化自主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避免盲目引進國外技術,從而造成核心技術的缺失,桎梏整個產業在全球范圍內的競爭力。
一切取決于降低成本,成本決定產業化的成敗。光熱發電關鍵技術上的進展,必須著眼于成本的降低。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必須滿足成本競爭的需要。高效率、低成本,是太陽能熱發電能否實現商業化的關鍵。
業內專家就指出,光熱發電單位投資如果在5萬元/KW以上,是難以推廣的,市場是看不見的。如果能夠降到3萬元/KW,則市場開始出現;如果再降到1.5萬元/KW,市場將非常大;再降到1萬元/KW,那么其市場就不可估量。
目前,光熱發電目前還處于孕育和起步階段,國家政策的重視和支持必不可少,尤其是在“電價”和“并網”這兩個方面更應給予足夠的支持。
大唐新能源公司自去年中標鄂爾多斯光熱發電項目后,1年多來項目并未獲得明顯進展。究其原因,業內普遍認為是由“中標價格太低”所致。據測算,在西班牙、美國等光熱發電大國,即便目前最為成熟和經濟的槽式光熱發電項目,每千瓦時電成本也為2元左右;如果在我國做同類項目,每千瓦時電成本會低些,但也會大致維持在1.4元左右。以當時0.9399元/千瓦時的中標價建成并運營項目,肯定是虧本,企業的積極性自然不高。
電價政策制定也應當科學合理,不應按時間劃線,而是應該按裝機容量來測算。規模的擴大,必然帶來成本的下降。如,當裝機總量達到1000兆瓦時,定出一個電價;2000兆瓦時,又是另外一個電價。當然,電價將呈逐步下調的趨勢,直到實現平價上網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