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市潁南辦事處太和社區居民張小軍在自家屋頂上建設光伏發電項目,不僅滿足了一家人的用電需求,還將用不完的電賣給電力部門。近日,隨著這一項目的全部建成并順利并入國家電網,張小軍成了十里八鄉的名人,經常有鄉鄰到他家參觀學習。記者也帶著好奇來到了他的家里。
三排黑色的光伏板整齊地鋪設在樓頂上,旁邊一面墻壁上掛著三個逆變器,幾根電線在光伏板與逆變器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這便是張小軍搗鼓出的發電項目。“總共是36塊光伏板,晴天平均一天能發30度電,陰天10度左右。我家只能用一小部分,大部分都并入國家電網。”張小軍告訴記者。
在自家房頂上建設光伏發電項目,源于張小軍對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好奇。“他上小學時就對太陽能發電特別好奇。一看到電視上放有關太陽能發電的事,就入迷啦,喊他都沒反應。”張小軍的母親介紹說,這些年來,他也琢磨出了點東西。兩年前,他在三輪車上裝一小塊光伏板,制作了一輛太陽能三輪車,“能從阜陽騎到界首,但由于焊接不牢,最終散架了。”
今年2月27日,國家電網公司發布《關于做好分布式電源并網服務工作的意見》,支持單位、個人用分布式能源給自家供電,還可將用不完的電賣給電網。3月1日該《意見》正式實施,這對張小軍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早就想建設光伏發電項目了,當時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并網政策。”張小軍告訴記者,3月10日,他就跑到當地電力部門申請籌建發電項目。
張小軍申請的項目是我市首個家庭光伏發電項目,當地電力公司十分重視,接到申請后立即邀請阜陽電力設計院的專業人員到他家中勘查。“他們先后來看了三次,從勘查到編制接入方案,再到最后簽訂《發用電合同》,著實費了不少工夫。”張小軍指著線路說,這線路改造和房屋外的設備安裝都是電力公司幫他做的。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5月21日,第一排光伏板開始運行發電;6月底,整個項目建設完畢并投入運營。
把富余的電賣給電力公司,電價怎么算,收益又怎么樣呢?“目前電力部門還沒有確定電價,聽說可能會出臺一個補貼政策,鼓勵光伏發電。”張小軍說,他的項目總共投入4萬余元,可使用30年,一年能發8000度電左右,估計五六年就能收回成本了。
張小軍建設光伏發電項目的事情傳開后,有不少鄉鄰前來參觀,有的是看個新鮮,有的表示想嘗試嘗試。“現在光伏發電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了,又有國家政策支持,肯定會有人跟著做。”張小軍堅信,未來,這種以節能環保為主要特點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一定會越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