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設備亟待進入質量競爭軌道
從追求規模、低價競爭轉向對核心技術研究和質量控制是企業生存關鍵。
“近年來,風電設備行業陷入持續惡性的價格戰之中,這也致使全行業幾乎都面臨虧損的狀態,這需要整個行業進行反思。風機制造企業不能一味地追求規模,依靠低價競爭,而是要潛下心來,對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消化和創新,給市場提供優質產品,這樣才能夠很好地服務于用戶,為用戶不斷創造價值。也只有這樣,風電行業才能回歸到健康有序的發展軌道中。”近日,上海電氣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琦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與光伏產業類似,風電設備同樣經歷著“過山車”。前幾年,隨著中國風電產業的迅速發展,眾多企業一窩蜂地進入風電制造行業,從2011年開始,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年均增長率開始出現負增長,突然的“剎車”使國內風電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
長期產能過?忠安l癥”
從2011年開始,風電設備產能過剩便屢遭行業詬病,有產值沒效益、有裝機 沒電量、有生產能力沒有核心技術等問題一直是風電產業發展中的絆腳石。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內風機制造商進入大規模虧損時期,生產線開工率不足、低價競爭導致質量問題頻現、企業倒閉和大批裁員等亂象,將昔日的明星產業打入冷宮。
2012年9月份發布的《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2》稱,2011年中國主要風電設備制造行業產能已達到30吉瓦以上,但2011年國內新增風機裝機容量僅為18吉瓦,這導致國產設備40%以上的產能處于閑置狀態。2012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1296萬千瓦,同比下降達26.5%,即使不考慮2012年的新增產能,僅按照2011年30吉瓦的產能計算,2012年的產能閑置率也已超過55%。而進入2013年的實際情況并沒有得到改善,并且有不斷惡化的趨勢,即便海上風電市場表現活躍,但遠水解不了近渴。
三一集團風電投資基本上以慘敗收場只是一個開始,華銳風電、金風科技等 國內風機制造龍頭企業的日子也并不好過。華儀電氣年報顯示,2012年,該公司風電產業實現營業收入2.46億元,比去年同期下降59.95%,生產及銷售風電機組共計57臺(套),同比均下降44.12%。
與這些龍頭企業相比,那些身單力薄的企業固然難逃破產的命運。
風電設備產能過剩長期得不到解決引發的連鎖反應遠不止這些。“現在風電行業是全面虧損,做得越多,虧得越大,如果這種狀況持續下去的話,整個產業都會崩潰!眲㈢膿牟⒎俏Q月柭牎
回歸健康軌道刻不容緩
與劉琦的觀點類似,中國風電集團有限公司開發總監張衛奇也認為,目前的中國風電市場亟需從原來單純的重視裝機規模,逐漸發展到質量和規模并重的階段。與其說低價競爭的甜頭讓風電設備制造商忘記了高端技術的研發和創新,倒不如說盲目的跟風令企業無暇東顧,耽誤了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時間與投入。以海上風電為例,跟國外的海上風電相比,我國在海上風機的制造方面缺乏核心技術。目前,我國有15家風電設備制造商在做5~6兆瓦風機的研發工作,其中有五、六家已經生產出樣機,并實現裝機,大部分企業還處于研發階段。在這些企業中,真正用自主技術來進行研發的企業并不多,大部分企業還是依賴國外的技術。
業內人士指出,風電發展需要頂層設計,要在能源發展的全局中優先考慮,不能只給出數量指標,而不去考慮市場的實際需要,建議從宏觀政策層面繼續加強對企業的幫助與扶持,以便保持企業及行業健康發展。
近年來,國家采取了特許權招標等行政手段,客觀上幫助國產風機走上了規模化的發展道路。但這種行政手段只能適用于當時的歷史時期,監督風機制造商嚴把風機質量關還需要依靠銀行、保險等機構發揮他們應有的制約作用。良好的市場才是未來風電產業質量提高、技術進步、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