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投資風電場項目核準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同時,企業投資330千伏及以下電壓等級的交流電網工程項目,以及列入國家規劃的500千伏交流電網工程項目的三項核準審批權,也直接從發改委下放至地方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投資風電和風電并網的審批權雙雙下放,這對日益收緊和處于窘境的風電行業來說,相當于放開了一個口子,不失為一個重大利好。
近兩年,圍繞風電的負面新聞不斷,酒泉風機曬太陽,揭示了風電項目審批的無序和超速,以及無法順利并網的難題;風機倒塌、著火的新聞把風機質量問題推上了風口浪尖;華銳裁員新聞更是把風電行業的窘境加以揭露。在“不能搞風電大躍進,必須停下來思考、整頓”的聲音中,風電從業者們開始謹慎起來。在這樣的當口,國家提出下放審批權,是為了讓風電企業早日適應市場的風云變幻,學會在冬季游泳。
自從2008年開始,風電裝機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猛增,風機制造企業也由原來的二三十家猛增到百八十家,其中90%的企業均沒有自主研發能力,而是步入了買張圖紙、從銀行貸點款就生硬的組裝風機,然后再以惡意壓低售價的方式進行市場營銷的怪圈,甚至導致本想自主研發的大企業也跟著一起在買圖紙上做文章,因為他們擔心當自己還在潛心自主研發時,風電市場已經被買圖紙的企業瓜分殆盡。終于,在2011年,也就是風機的三年保質期剛過的當口,問題跌出,風機倒塌、漏油、著火案例比比皆是,任憑風機企業再怎么隱瞞也沒能包得住火,整個行業人心惶惶。另一方面,國際市場也開始發難,先是對中國風電項目的CDM審批橫加干涉,一并打回,再是對中國風機進行“雙反”,使得風電企業整日為此奔波。
2011年,在風電行業,尤其是風機制造企業中進行了一場大洗牌,嚴重到一些面臨破產的小企業連減價都無法出售,大的風機企業也連續報出了兩年不怎么漂亮的財務報表,還傳出了裁員風波。如今,經歷過這些大風大浪以后挺過來的風電企業已然學會了如何在市場經濟中保護自己、鍛煉自己。所以,在這個節電上,國家提出下放風電審批權水到渠成。
再看風電并網,曾經一度成為媒體的眾矢之的。其實,國家電網公司連連叫苦,因為電網的規劃是歸國家發展改革委管轄的,并非國家電網公司自己可以說了算。并網難題除了風電的間歇性引發的技術難題外,最重要的是電網規劃與風電建設不匹配,規劃總是滯后于建設。如今,國家電網公司三令五申地承諾,將免費、全額收購清潔電力,再加之電網審批權的下放,一定會逐步解決風電并網難題。據悉,在中國內蒙古等地,風電的最大負荷已經達到20%,接近丹麥、巴西等位列第一梯隊國家的水平。
由此可見,風電和電網審批權的下放對風電行業來說確實是恰到好處,或許,風電行業會迎來第二輪大發展,只是這一次會告別混亂局面,開始有序發展。(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