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于歐美“雙反”壓力,中國一直在積極擴大國內太陽能光伏產品的市場需求。
7月1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確定了2013~2015年我國光伏產業的發展目標,即年均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左右,到2015年總裝機容量達到3500萬千瓦以上。《意見》的出臺,意味著沉寂已久的國內光伏市場將得到開墾,立刻引起了光伏行業的熱烈回應。
無獨有偶,來自Wind資訊的數據顯示,已發布的光伏相關上市公司2013年中報業績預告中,不少企業在今年上半年實現了扭虧為盈。東方日升預計實現凈利潤2500萬元~4000萬元,同比增幅將達2544%,愛康科技預計實現凈利潤500萬元~1000萬元;光電股份預計凈利潤增長幅度最高達201.78%;天龍光電上半年雖然預計續虧,但從預告來看,二季度已有望扭虧。光伏行業已經顯露出回暖態勢。
“喜”:啟動國內市場第一步
眾所周知,我國光伏產業一直嚴重依賴于國際市場,在歐美“雙反”戰中處于被動地位。歐美雙反給行業帶來的打擊也是立竿見影。
此次《意見》中大幅提高了國內裝機容量,同時對分布式光伏發電實行按照電量補貼的政策,上網電價及補貼的執行期限原則上為20年。此外,還完善了補貼資金支付方式和程序,對光伏電站,由電網企業按照國家規定或招標確定的光伏發電上網電價與發電企業按月全額結算。這無疑順應了整個光伏產業企業打開國內市場的渴求。
“總體上很多企業并不對歐盟抱有僥幸心理和好的期望,所以很多企業看到新政出臺是充滿期望的。”上海泰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兼總經理楊秀忠告訴記者,現在歐美雙反,步步緊逼,8月份又將會裁定47%,如果確定了,將會對國內各大廠商可以說是致命的打擊,而此時《意見》的出臺,不言而喻,將帶來國內市場的大幅擴容,無疑給了遭受歐盟“雙反”后的中國光伏企業一顆“定心丸”。該政策將拉動上游硅片、輔料到下游電池、組件、電站的光伏全產業鏈,進一步促進市場回暖。“這次目標上調帶動的投資需求很有可能將超千億元。”
民生證券分析師王海生就此《意見》出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措施是繼去年年底國務院對光伏行業提出的五大措施之后的另一重大舉措,接下來會有更多的細致政策出現,如可再生能源基金規模會擴大、金融機構對光伏行業貸款會重啟,企業兼并重組的更多支持政策也可能會出臺。
不言而喻,國內已成為光伏行業經營持續改善的關鍵變量。
“憂”:讓企業忐忑的“新政隱患”
這是首次在國家層面上對光伏產業進行定位和把握,然而,釋放出積極信號的同時,憂慮也浮出水面。因為電價和補貼政策作為刺激需求的重要因素,此前一直不明晰,而且補貼發放嚴重滯后,嚴重制約到國內市場的啟動。
“關鍵在政策的落實和細化,只有電價、補貼標準出來了,大家才能明確投資收益,才能開工干活,政策落到實處,還需要能源局、電力、環保、住建、財政等部門的相互協調。而且國家電網應該就全額收購制定更詳細的執行細則。”楊秀忠認為,“既然是分布式,就不要老談分布式集中申報,這樣只能讓部分企業受益,尤其是央企背景的和大型集團公司,這樣也會滋生權利腐敗。在并網申請上要盡量簡化手續和資料,現在像北京、上海、江蘇等地的電力公司服務相對比較到位,但有的二三線城市的電力公司,還存在對并網申請程序不明了,需要客戶提交的資料復雜,比如有的地方需要居民提交環保局環境評估報告等,這樣完全是阻礙新能源發展的。”
“而且現在不論是居民還是企業申請都沒有操作細則可循,本人認為,不論是居民的還是企業的分布式光伏電站申請補貼,都應該在滿足并網條件的基礎上,或者已經并網,可以在當地能源局等相關機構進行備案制,而不是審批制,而且各級政府機構應該將權利下放到縣級和市級。”
“20年的補貼期限對于企業來說是足夠的。現在的政策提出了0.45元,補貼20年,但是,是不是20年內都是0.45元/度電補貼?還是陸續降低?還不是很明確。”
另外一個讓不少企業忐忑的是,《意見》要求新上光伏制造項目應滿足單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20%、多晶硅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8%、薄膜光伏電池轉換效率不低于12%。而據了解,目前國內大部分中小光伏企業都無法達到這一準入條件,包括晶龍的“賽秀”、英利的“熊貓”等業內津津樂道的高效電池轉換效率均未達到20%。只有個別企業的準單晶電池可以達到18%以上的轉換效率,但可以達到這一標準的產品穩定性差、成本也高,不具備市場競爭力。
楊秀忠表示,《意見》中如此高門檻的設定,可能會“誤打”一批企業,“有些企業,雖然電池片效率不高,但是通過工藝可以把組件的效率做得比較高。而有些企業在電池片效率很高的情況下,做成組件后效率卻不高。僅僅根據電池片轉換效率這一標準抑制產能未必有利于行業發展。”
業內面臨“生死分化”
從《意見》中不難發現,將會嚴格控制新上馬的項目,限制力度非常大,標準制定也比較高。
《意見》提出,加快企業兼并重組,淘汰產品質量差、技術落后的生產企業,培育一批具有較強技術研發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加強對企業的技術要求,必然會導致大批企業被迫停產。這種“市場倒逼”機制,勢必迎來企業兼并重組時代。
“行業洗牌,這個是肯定的。畢竟現在國內產能太過剩了,而且質量參差不齊。”楊秀忠指出,以前的情況是,不論什么人有錢,買來機器雇點人,就是個光伏廠。這樣的現象絕對要控制。“將會有很多企業面臨關門,像多晶硅行業,差不多一半的企業都要出局。”他認為,在光伏企業的兼并重組過程中,地方政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