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持續走低的煤炭價格,一邊是仍在不斷增長的產能,面對煤滿為患的全社會庫存和寒意正濃的煤炭市場,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提請國家適時調整相關產業政策,逐步放寬重大煤化工工程項目建設。建議煤企加快轉投現代煤化工產業,調整產品結構,轉化市場風險。
業內專家表示,發展煤化工尤其是現代煤化工方向是對的,但不是解決煤炭行業困境的根本辦法,短期內也難成為其救命稻草。
現代煤化工迎發展良機
促進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有序建設現代煤化工升級示范工程已成為“十二五”煤炭工業結構調整的主要任務。
今年3月,國家發改委集中放行了5個煤制天然氣(220億立方米/年)、4個煤烯烴(240萬噸/年)和1個煤制油(150萬噸/年)等10個大型煤化工項目。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大氣污染防治十條措施中,明確提出要加快調整能源結構,加大天然氣、煤制甲烷氣等清潔能源供應。
國家對煤炭轉化相關政策的支持,為現代煤化工產業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煤炭企業均出現銷售困難、成本持續增加、資產負債率上升。前5個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43.9%,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98.58億元,同比增長134.6%;黑龍江、吉林、重慶、四川、云南、安徽等6個省市全行業虧損。
中金分析認為,新政府擠泡沫、去杠桿以及對節能環保的重視程度大幅提高,導致煤炭需求將面臨進一步的增速放緩甚至下滑,中國煤炭價格將進一步下行。
除去政策因素,持續回落的煤炭價格不僅使煤化工企業具有了成本優勢,而且使具有煤炭資源優勢的企業轉型進入煤炭深加工行業的動力更強。
據了解,冀中能源、神華寧煤、山能、晉煤等集團都在積極推進現代新型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重點向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等領域發展。
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石化聯合會會長李勇武也表示,今后十年是煤化工發展的黃金時期。
日前,中煤協下發了《關于促進煤炭工業現代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討論稿)。根據意見設定的主要目標,到2020年,力爭實現10億噸煤炭的化工原材料轉化(不含煉焦),各項技術和工藝、裝備實現商業化。
短期難成救命稻草
“煤炭企業延伸發展煤化工是一條出路,許多企業已有探索,但短期內并不會給煤炭行業帶來救市的靈效,關鍵是要把握好煤炭及下游產業一體化發展。”接受記者采訪時,陜煤化常務副總經理尤西蒂說。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北京煤化工研究分院劉立麟認為,現代煤化工項目普遍投資在百億元以上,工藝技術相對石油化工復雜,對設備的磨損、水耗普遍高于傳統石油化工,國外技術和設備也需要經過工程化考驗,應有控制地發展。
我國煤化工產業已進入高速發展期,但是傳統煤化工產能過剩問題的拖累和現代煤化工技術的不成熟是兩大亟待解決的問題。
“企業上馬煤化工項目不要急于求成,要建立在新工藝、新技術上。”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武說,新型煤化工應納入循環經濟體系統籌規劃,實現煤、氣、電化等綜合發展。“建立煤化工生態工業集群,將煤化工與建材、材料、發電廢熱利用不同產業的工藝技術集成聯產,形成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利用系統,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耗、節約能源,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破壞。”
此外,劉立麟表示,企業需要構建成熟的信息通道和技術經濟平臺,新上項目尤其須做好市場分析,避免盲目上項目帶來的產能過剩。
警惕產能過剩
自2006年起,我國煤化工業突然進入井噴期,累計規劃擬投入資金上萬億元。面對非理性發展態勢,國家發改委在過去6年相繼出臺了5個針對煤化工的條例或通知,試圖給煤化工行業降溫,但均收效甚微。
據了解,我國傳統煤化工已經出現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現代煤化工行業,除二甲醚外,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煤制油、煤制天然氣仍處于工程項目示范階段,尚未形成產能過剩。但現代煤化工行業的產能過剩風險在不斷地顯現,一方面,因受下游需求不足的影響,作為精細化工原料的煤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將面臨行業性產能過剩風險;另一方面,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等在短期內雖未面臨產能過剩風險,但由于其投資額大,資源消耗量大,一旦受到資源短缺、石油價格波動或者技術不成熟等方面的影響,將會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也會對環境、生態造成嚴重的破壞。
尤西蒂認為,煤化工領域自身存在的問題及嚴重性不比煤炭產業好多少。“如果煤化工產業政策松綁,可能會使此前猶豫是否進入下游的煤炭企業做出發展煤化工的決定,到那個時候煤化工產能過剩的局面將難以收拾。”
“如果不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現代煤化工行業將會重蹈傳統煤化工行業的覆轍。”國內一知名煤化工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