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推開中科院自動化所自動化大廈911實驗室的大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數臺各式各樣的3D打印機。正對著門口的實驗桌上,一臺3D打印機正在“嗞嗞”地運行著,一個設計精巧的藝術花瓶剛打印出底面。
這里是中科院自動化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所屬的社會制造平臺3D打印實驗室。由其推出的3D打印機產品,曾在今年的科技周、科博會和自動化所開放日上多次展出,引起公眾關注。
3D打印技術是以3D模型為藍本,通過軟件將3D模型進行分層離散化處理,由數控成型系統利用激光束、紫外線、熱熔等方式,將樹脂、陶瓷粉末、塑料等特殊材料在平面進行逐層成型掃描,并進行堆積黏結,最終疊加成實體產品。
2012年,3D打印實驗室在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成立。李雙雙就是那個時候進入3D打印實驗室工作的。
“是什么樣的動力,讓你來到這個新成立的實驗室工作?”筆者問旁邊的李雙雙。
“3D打印是個很有潛力的領域,市場應用會非常廣。”他回答說。
生于1987年的李雙雙在面對記者時雖稍顯靦腆,但提及專業內容時,有著一種超越年齡的老成。
“這臺3D打印機所用的材料是液態光敏樹脂,那邊那臺打印機所用的材料是塑料。”他逐一向筆者介紹實驗室的3D打印機產品。
雖然自動化所的3D打印實驗室剛成立不久,但目前的研發團隊已發展到30多人,并推出了多款產品。在今年5月自動化所的開放日上,筆者曾看到,許多來參觀的中小學生對這些3D打印機打印出的模型愛不釋手。
“那臺正在打印藝術花瓶的機器是買的,但這幾臺打印機是我們自己設計制造的,從硬件到軟件,全都由我們自己開發。”李雙雙筆者,他主要負責網站平臺開發,實驗室的另一個同事沈震主要負責3D打印機的研發。
實驗桌上,堆放著3D打印機打印出的各種復雜立體模型,既有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也有小巧玲瓏的擺件,一些花朵模樣的藝術花瓶更是精巧別致。
看見筆者在把玩一個網狀的立體模型,沈震指著一臺打印機介紹說:“就是這臺機器打印出來的,這臺機器是我們自己開發設計的,所用的材料是液態的光敏樹脂。”
沈震的工作內容是不僅要使打印機能打印出三維模型,還要把打印機設計得美觀大方。“我們下一步就是要著重進行打印機的外觀設計。”
筆者看到,沈震指示的3D打印機上有一個觸摸屏。點開里面的“設置”命令,可以為打印機選擇中文、英文等操作語言,方便實用。
“像這些模塊,都是我們自己設計開發的。”李雙雙說,“下一步我們的目標是讓產品實現規模化應用,所以多語種設計很重要,要能為客戶提供便利。”他告訴記者,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還提出了“社會制造平臺”的概念。這個平臺將互聯網、物聯網和物流網與3D打印機組成的社會制造網絡無縫連接,將社會需求與社會制造能力有機地銜接起來,從而有效地實現需求和供應之間的相互轉化。
“社會制造平臺主要由3D打印機網絡、創造吧網站、第三維商城以及3D模型搜索‘搜3D’等一系列軟硬件平臺組成。”李雙雙拿出手機,打開創造吧網站給筆者看,“這些都是我們設計開發的,我們有好幾個團隊在共同完成這個產業鏈條上的東西”。
“我很快就要去一趟東莞,看看那邊的加工企業情況,去看看市場情況。”在李雙雙看來,要把3D打印機推向市場,光在實驗室里坐著是不夠的,必須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