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一個10MW的光伏電站,從項目開始啟動到拿到同意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的“路條”,中間需要跨越幾道欄,累計的投資會有多少?
“以10MW的西部光伏電站為例,如果自己去將‘路條’跑下來,那么各種費用統合起來需要60萬-70萬左右;如果從別人手上買‘路條’,以0.2元/瓦計算,那么這個價格在200萬左右。”光伏電站投資商沈云說,“路條”掮客是這一行業普遍存在的行為。
光伏電站投資商獲取“路條”的過程是這樣的:對光伏電站項目做前期規劃、勘探等工作,繼之與地方政府對接,拿下項目土地,并獲得電網接入的初步許可意見,最后從地方發改委處拿到項目前期工作“路條”。
此中,“路條”掮客隨之而生。“路條”掮客并非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而是成立多個公司,一一對接地方政府的各個光伏項目,繼而將拿到的項目“路條”轉讓給專業的光伏電站投資商。
沈云解釋說,“路條”掮客多為項目所在地人士,在土地審批、電網對接和政府公關上均有強大的優勢,這一點非民營投資商可比,甚至較之五大電力集團更有優勢,“部分國企投資人的項目就是從‘路條’掮客手中買來”。
2011年中國光伏安裝量為2.89GW,僅次于德國和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依據多位業內人士的預計,約有1GW的規模由“路條”掮客拿下,由此衍生出2億-4億元的傭金市場。
“路條”生意
沈云2009年開始從事光伏行業的投資,區別于光伏行業制造,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建造、投資和運營工作。“任何制造業放在中國,只要有前景,再如何的高精尖,只要具備大規模生產的條件,都會在短短數年之內成為資本密集型企業。”沈云梳理出專注做光伏電站投資商的邏輯。
沈云說,很多“路條”掮客事實上并不是行業中人,甚至對光伏行業并不了解,但看到其中較大的利益鏈,迅速參與其中,“很多的投資人是從北京、江浙、珠三角一帶過去,人生地不熟,甚至不熟悉當地文化,大家開始也不是很熟悉光伏電站投資手續,‘路條’掮客迅速切分出一大塊市場,并使得批出的‘路條’量超乎政府規劃”。
“僧多粥少,大項目的‘路條’價格水漲船高,有的甚至達到0.3-0.4元/瓦,即10MW要三四百萬元。” 他抱怨道,以此價格買下路條去做電站,基本無錢可賺。
光伏電站投資商拿下“路條”之后,還需要經過可研、環評等關,最后得到發改委的核準方能動工建設。
沈云說,做可研報告需花費一二十萬元,環評約需20萬元,所有的支持性文件最后需花費100-120萬元,“這些都需要專門的機構去做”,但如若委托中間方,并最后通過核準,總費用約需“200萬-300萬元”。一個10MW左右的光伏電站從開展前期工作到最后核準,如果從“路條”掮客手中完成,共約花費300萬-500萬元。
生存空間將被縮小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路條’掮客最后都拿到全款。”沈云承認,雙方會在這過程中相互討價還價,而有的公司則堅持一直拿到核準文件才會付款。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內光伏電站的推進,10MW以上的大項目逐漸增多,規范愈加嚴格。
沈云說,跑下10MW的光伏電站“路條”所需成本和30MW是一模一樣的,“甚至可能30MW給的‘路條’費用和10MW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愿意直接要30MW的電站”。而由于很少有企業能夠一次性投資30MW的項目,所以甚至給“路條”掮客的價碼會大大縮減。
目前地方政府如內蒙古、江蘇已出或將出光伏項目“路條”轉讓新政:內蒙文件表示,電價補貼將直補申請商,并網后方可轉讓;江蘇則簡化審批流程,將立項改為直接核準,要求得路條者同時將可研、環評等工作做完,投資的巨大使得低成本拿“路條”沒有意義,“路條”掮客的空間大大縮減。
沈云證實,新政即意味著拿到“路條”時,也需要企業拿出資金“押”在政府那里,由此證明投資決心,使得無資本的“路條”掮客大量退出,“有的可能會淪為公司雇員或是中間人的角色,使得灰色市場減少”。
“以10MW的西部光伏電站為例,如果自己去將‘路條’跑下來,那么各種費用統合起來需要60萬-70萬左右;如果從別人手上買‘路條’,以0.2元/瓦計算,那么這個價格在200萬左右。”光伏電站投資商沈云說,“路條”掮客是這一行業普遍存在的行為。
光伏電站投資商獲取“路條”的過程是這樣的:對光伏電站項目做前期規劃、勘探等工作,繼之與地方政府對接,拿下項目土地,并獲得電網接入的初步許可意見,最后從地方發改委處拿到項目前期工作“路條”。
此中,“路條”掮客隨之而生。“路條”掮客并非從事光伏電站的投資,而是成立多個公司,一一對接地方政府的各個光伏項目,繼而將拿到的項目“路條”轉讓給專業的光伏電站投資商。
沈云解釋說,“路條”掮客多為項目所在地人士,在土地審批、電網對接和政府公關上均有強大的優勢,這一點非民營投資商可比,甚至較之五大電力集團更有優勢,“部分國企投資人的項目就是從‘路條’掮客手中買來”。
2011年中國光伏安裝量為2.89GW,僅次于德國和意大利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依據多位業內人士的預計,約有1GW的規模由“路條”掮客拿下,由此衍生出2億-4億元的傭金市場。
“路條”生意
沈云2009年開始從事光伏行業的投資,區別于光伏行業制造,主要從事光伏電站的建造、投資和運營工作。“任何制造業放在中國,只要有前景,再如何的高精尖,只要具備大規模生產的條件,都會在短短數年之內成為資本密集型企業。”沈云梳理出專注做光伏電站投資商的邏輯。
沈云說,很多“路條”掮客事實上并不是行業中人,甚至對光伏行業并不了解,但看到其中較大的利益鏈,迅速參與其中,“很多的投資人是從北京、江浙、珠三角一帶過去,人生地不熟,甚至不熟悉當地文化,大家開始也不是很熟悉光伏電站投資手續,‘路條’掮客迅速切分出一大塊市場,并使得批出的‘路條’量超乎政府規劃”。
“僧多粥少,大項目的‘路條’價格水漲船高,有的甚至達到0.3-0.4元/瓦,即10MW要三四百萬元。” 他抱怨道,以此價格買下路條去做電站,基本無錢可賺。
光伏電站投資商拿下“路條”之后,還需要經過可研、環評等關,最后得到發改委的核準方能動工建設。
沈云說,做可研報告需花費一二十萬元,環評約需20萬元,所有的支持性文件最后需花費100-120萬元,“這些都需要專門的機構去做”,但如若委托中間方,并最后通過核準,總費用約需“200萬-300萬元”。一個10MW左右的光伏電站從開展前期工作到最后核準,如果從“路條”掮客手中完成,共約花費300萬-500萬元。
生存空間將被縮小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路條’掮客最后都拿到全款。”沈云承認,雙方會在這過程中相互討價還價,而有的公司則堅持一直拿到核準文件才會付款。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國內光伏電站的推進,10MW以上的大項目逐漸增多,規范愈加嚴格。
沈云說,跑下10MW的光伏電站“路條”所需成本和30MW是一模一樣的,“甚至可能30MW給的‘路條’費用和10MW是一樣的,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企業愿意直接要30MW的電站”。而由于很少有企業能夠一次性投資30MW的項目,所以甚至給“路條”掮客的價碼會大大縮減。
目前地方政府如內蒙古、江蘇已出或將出光伏項目“路條”轉讓新政:內蒙文件表示,電價補貼將直補申請商,并網后方可轉讓;江蘇則簡化審批流程,將立項改為直接核準,要求得路條者同時將可研、環評等工作做完,投資的巨大使得低成本拿“路條”沒有意義,“路條”掮客的空間大大縮減。
沈云證實,新政即意味著拿到“路條”時,也需要企業拿出資金“押”在政府那里,由此證明投資決心,使得無資本的“路條”掮客大量退出,“有的可能會淪為公司雇員或是中間人的角色,使得灰色市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