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能源領域破除壟斷、加快對內對外開放或將成為三中全會一攬子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來看,可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加速向社會和民營資本放開被幾大石油公司壟斷的上游油氣資源,放開原油成品油和天然氣的進出口權,以及放開中游油氣管道、原油成品油儲備和LNG接收儲運裝置建設。而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則更可能是未來長期的改革方向。
放寬原油成品油進口幾率大
在日前國研中心發布的改革方案中,打破壟斷、加快基礎產業領域改革是重點之一。對于能源領域,放開對進口原油、成品油、天然氣的限制,放寬非常規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市場準入,是能源放開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未來改革方向首先是要滿足整個煉油工業需要。
中國石油大學教授、中國能源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震告訴記者,今后改革大的方向,是不再過于區分企業屬性,而是看企業是否符合產業政策方向,是否符合基本資質,是否滿足環保和油品質量要求等。改革整體思路首先是滿足整個煉油工業需要。也就是說,下一步不一定是完全放開,而是先開放給那些規模較大、有能力滿足煉油工業發展需要的企業。例如,先放開給那些真正用來煉油的企業。
資深油氣專家、易貿研究中心常務副總鐘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成品油進口逐步放開后,并不會對兩大石油企業造成太大的負面影響。目前,兩大石油企業已建立完善的分銷體系,上下游企業盈利互動已基本成形,恢復成品油進口不僅不會沖擊兩大石油,反而有助于在國際油價低廉時形成國內合理的價格體系。
“成品油進口以及原油進口放開,將增強民企石油的經營能力,不應視為是對兩大石油的負面結果。”鐘健說,在石油行業中不應存在“國進民退”,或“民進國退”這樣的糾葛氣氛,國企與民企共同構建和諧的混合經濟體制才是兩類性質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長久之道。
國企不應僅將自己僅僅視為是一個盈利組織,國企還是維護中國經濟整體有序運行的“定海神針”。維護民企這類經濟體健康成長也應視為“長子”的義務,尤其是當地煉有了原油進口能力后,兩大石油可以將一些市場還有需要但需求量較小,加工工藝相對簡單的油品交給地煉,也可以收購地煉的油品在其所屬加油站銷售。
管網獨立是長期方向
目前備受關注的能源領域改革思路還包括:將石油天然氣管網業務從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的油氣企業中分離出來,組建若干家油氣管網公司,并建立對油氣管網的政府監管制度。但記者多方了解到,在目前階段,將中石油、中石化石油天然氣管網拆分組成獨立公司時機還不成熟,但這將是未來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的必然方向。
目前,我國天然氣產業鏈中,上游勘探、開采和開發基本上由三桶油壟斷,陸上油氣長距離輸送管道70%由中石油管道公司控制,中石化、中海油及地方也有部分輸送管道。整體上看,不僅油氣生產和輸送是壟斷的,不對外開放或允許第三方準入,而且油氣的生產和輸送是一體的,也就是說石油巨頭尤其是中石油壟斷了天然氣的上中游業務,其對上中游價格的形成具有絕對的話語權,下游終端用戶不得不接受從石油巨頭所屬管道輸送過來的油氣,難以從第三方得到油氣資源。
中國經濟學會理事,宏觀經濟評論員劉滿平表示,如果不從產業結構和管理體制上徹底地進行改革,單純地從定價方法、定價參考標準等細枝末節上花工夫,所得的結果肯定是不完善的,天然氣價格形成機制還是會遭到社會的質疑。
劉滿平認為,從油氣產業鏈條看,上游勘探、開發以及下游銷售都是屬于競爭性環節,只有油氣輸送管道、LNG接收站等具有自然壟斷性,油氣緊張時,中石油等石油巨頭會歡迎所有油氣生產商向它供應;但是一旦油氣過剩,它勢必會首先安排自己的油氣向省外輸送,必將對行業內其他企業造成不公平。只有將中游這個連接上游生產商與下游銷售商的“咽喉要道”獨立,并“第三方準入”,才能使上游和下游獲得參與競爭的機會,所以,當前應抓住機會,加快推進油氣管道獨立運營,這比拆分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