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東部小鎮奧爾斯特正在開發一處別具特色的居民小區,形態各異的23棟環保“地球屋”將在此“落戶”,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地球之舟”。
從路邊望去,工地上呈現一派忙碌景象,還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首棟木結構“地球屋”已拔地而起,業主和志愿者們正在壘砌“輪胎墻”。其它“地球屋”也已陸續破土動工,場地上堆放著廢舊輪胎、沙土、秸稈和木材等各種建筑材料。入口處一角的10多間“汽車房”和活動房是施工人員的臨時住所,一個顯眼的大型藍色拱形工棚則是公用的“工作站”,安裝著各種加工機械,還備有一應俱全的其它施工工具。
得知是遠道而來的筆者,“地球屋”協會負責人杰克先生熱情地陪同我們參觀了施工現場,并詳細介紹了該居民區的建筑理念和與眾不同的環保特色。“地球屋”源于美國建筑師邁克·雷諾茲的創意。上世紀70年代,雷諾茲提出了房屋建造新理念,其核心是房屋實現能源自給和廢物再利用,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當初,雷諾茲曾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陶斯的沙漠地帶建造了“地球之舟”,意喻“在明日之海里航行的獨立船只”。如今,雷諾茲的建筑理念已漂洋過海,“扎根”于荷蘭的奧爾斯特鎮。
小區的首棟“地球屋”拔地而起
在最先動工的那棟房屋內,有幾個頭戴安全帽的人在緊張施工。南面是厚厚的玻璃窗戶,屋頂還開一個較大的圓形玻璃天窗,均可吸收陽光。另外幾面墻體內鋪著秸稈,再外加一層裝滿沙子的廢舊輪胎墻。這種設計和所用再生材料,可基本解決屋內的取暖問題。屋頂上還將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滿足用電需求。杰克說,此房屋可稱作樣板房:充分利用太陽能;廢物再利用,“就地取材”;沒有建筑技能的人都可以自己動手建房,而不是承包給建筑商。其它房屋也都會體現這三條建筑理念。
萊恩正在“工作站”忙著干活,他是一名電腦工程師,在當地政府部門工作。他說,他已把城里的房子賣掉,在這里建造自己向往已久的 “地球屋”。工作之余,每逢節假日和周末,萊恩就來工地工作,目前正在壘砌輪胎外墻。令他十分感激的是,還有一些親朋好友和志愿者前來幫忙。這些熱心的志愿者大多是荷蘭人,也有來自德國、法國、比利時、丹麥和英國等周邊國家的志愿者,他們利用休假或周末在這里做義工,助人為樂。
靠自家屋頂的太陽能電池板能滿足能源需求嗎?杰克回答說,按照設計,夏季電力供應充足,可將剩余電力并入電網,以彌補冬季電力供應不足,全年整體上能做到供求平衡。飲用水來自地下水源,污水則經處理后通過管道排到野外,也可用來澆花澆草。
據杰克介紹,這個建設項目于2011年底正式啟動,預計2015年將全部竣工。雖然兩年多之后才能入住,但23戶居民早已成了好鄰居。他們抱團采購建設用地和建筑材料,價格相對便宜;共同享用施工器械,可節省開支和減少浪費。施工期間,他們還互通有無,相互幫工。這為實現打造和諧社區的初衷奠定了良好基礎。
“地球屋”居民小區占地1公頃。按照規劃,房前屋后和道路兩旁將種植樹木和花草,后院亦可種植蔬菜,呈現回歸大自然的田園美景。目前,全球類似的“地球屋”只有10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