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物聯網就像當初1996年的互聯網一樣,正在迎來一個真空的泡沫時期,現階段的物聯網規模還處于一個局域的、片面性的、分散性的“聯網”階段,并沒有形成一張真正的、廣域的、全局的網絡。而另一面,我國在出臺一個個利好政策的推動下,近幾年物聯網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狀態,而權威的研究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經達到3650億元,預計2015年將超過5000億元,并且會在隨后較短時間內達到萬億元規模。對待這么大的一塊“蛋糕”的存在,一些企業家和投資者無可置疑的會“過問”一下。而隨著資本的大規模的投入,對有限的市場和盈利模式未見清晰的產業來說,必然會產出相應的“經濟泡沫”。
當前的物聯網產業,儼然已經成為除移動互聯網之外的另一大金礦。各地政府紛紛上馬物聯網項目,一些企業也借物聯網項目圈地、圈錢,盲目從眾的羊群效應已經初步顯現。而從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階段來說,現在產業高度還是有著一定的“虛熱”的存在。而從股市走向的情況來看物聯網概念股保持的持續增長,也預示著未來將會渡過一段“冷靜”的時期。
如果說2012年2月14日的《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是國家對物聯網行業發展的肯定,那么2013年2月5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物聯網有序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就是對物聯網產業進行的宏觀的調控。我國在物聯網、云計算行業大干快上的風潮之下,盲目、投機等問題也相繼浮現,而國家出臺“指導意見”或許就是針對這些問題所考慮的。但國家的宏觀調控始終還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所有的問題,產業的健康發展還是需要自身的調節和平衡。
回到互聯網,真正成熟的時候,恰恰是2002年互聯網泡沫破滅后。因為那時候把一批沒有發展能力,沒有長期用戶需求的企業淘汰掉了,能熬下來的都是能夠符合客戶需要的。物聯網恐怕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因為物聯網比現有系統復雜幾十倍。如果一定要現在說哪個領域能先發展,未必見得。從企業來講,必然會有這樣一個自發的淘汰過程。物聯網只有先進入“泡沫期”,然后才會進入繁榮期。
水至清則無魚。一個產業要發展,些許良性的泡沫是必要的。沒有泡沫,沒有概念的行業,就沒有吸引資本進入的魅力。那么我們如何對待物聯網的泡沫問題?借用國際商報的一句話:這就如同中國的經濟,如果過熱,那么就請軟著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