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地理信息產業協會環境信息工作委員會第一屆理事大會暨大氣環境監控與預警論壇在北京召開。期間,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院長、中科宇圖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劉銳在接受新華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大氣污染治理見實效需要完善“天空地一體化大氣環境監測體系”。
北京、上海、杭州……今年全國已有25個省區市不同程度地出現霧霾天氣,我國節能減排形勢嚴峻,霧霾防治形勢逼人。國務院今年9月份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后,10月,財政部網站又發布消息稱,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資金,用于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治理工作。對此劉銳認為,“提出50億的激勵計劃,表明國家下決心治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質量,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與生態文明的建設。”
劉銳表示,治理大氣環境首先要知道污染源現狀,這是非常重要的前期監測工作。污染源有很多種,很多因素都可能引起大氣污染,而且具有流動性,形成一個區域的污染問題,而不僅是一個單獨的城市。傳統的監測方式主要是地面監測,以前是監測站,現在發展成在線監測,通過網絡建立傳感系統監測。但從傳統監測到網絡監測,仍然沒有形成物聯網,把所有可能有排放的地方都安上監測系統,把它們的數據通過網絡傳輸。
在構建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改善環境質量、改變管理方式亟需新理念、新技術作為支撐。劉銳告訴記者,他們現在提出了兩個方向:一是基于物聯網的監測方式,二是天空地協同的監測體系。核心優勢是既能解決點的問題又能解決面的問題,還能解決立體的問題,同時還能把過去建的監測點充分利用起來,采用遙感航空技術,使決策過程更加準確。
據了解,“天空地一體化”提出已有很長時間,其核心在于將空監測、地監測的數據進行融合,將來自衛星、航空,以及地面的數據融合起來,最終通過一個平臺展現出來,從而有效避免地面監測、遙感監測存在的單方面局限性。
“天空地一體化是中科宇圖資源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研究方向,目前相關計劃已經被北京市所采納,形成天空地PM2.5的監測體系,其中中科院承擔衛星監測,中國環境科學院負責地面監測,中科宇圖負責航空的監測及數據平臺的集成。將來這或許成為我國第一個天空地一體化空氣監測的系統。”劉銳介紹。
有了“天空地一體化大氣環境監測體系”,就形成一個立體化的點、面、柱狀的,具有高度的監測體系。同時也更容易的找到污染的來源,或者是流動的方向,以及未來可能要預測、預報的模式。基于地理信息系統的監測,可以在一張圖上展示排放源、排放企業、超標單位及重點治理區域、治理時間,怎樣治理最高效等信息,為環境治理、大氣治理的有效性、高效性、科學性提供最重要的技術支持。
談到“天空地一體化大氣環境監測體系”的未來發展,劉銳表示樂觀,他預測稱,由于中國衛星技術的快速發展,相信一體化平臺在5年之內會很快實現。基于目前北京市大氣治理的高投入力度,預計該項目可在2年內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