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直徑不到一毫米、肉眼很難識別的小孔,只是會在不知不覺中漏出一些再普通不過的空氣。這樣的一個小孔出現在別處可能不打緊,但要是出現在工業生產車間里提供氣動力的壓縮空氣管道上或是生產設備的部件松動處,每年會“漏”掉3500多度電,相當于兩個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
劉勝章原來可不相信這樣的數字。他是山東一家大型輪轂生產廠的設備部部長,原本只是嘗試性地找來蔡茂林的公司做個“節能體檢”,沒打算真能有什么實際作用。可是,在看到數據詳實的報告中,工廠里存在上千個這樣的漏氣點和其他節能漏洞后,廠里的管理者們坐不住了,“趕緊做節能改造!”
在輪轂廠,輪轂成型后的冷卻烘干、閘具的調整等,都要用到壓縮空氣。一臺40萬元左右的空壓機,每天24小時開機,一年光電費就得150萬元左右。這樣的“耗能大戶”,廠里有6臺。
由于生產設備長時間運行,部件老化,容易造成氣動設備“跑冒滴漏”。修補完這些直徑不到一毫米的漏點和其他節能漏洞后,輪轂廠每年能省下200多萬元的電費。改造所用的成本,一年就能收回,劉勝章沖著蔡茂林豎起了大拇指。
蔡茂林所在的愛社時代,就是典型的通過促進節能環保,為自己掙來真金白銀的企業。
近年來,無數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的中關村節能環保企業異軍突起,節能環保迅速發展成為中關村新的經濟增長點,目前僅次于電子信息產業,已躍升為第二大產業。
不過,就在幾年前,像中國壓縮空氣系統這樣的節能市場,還是一片無人踏足的“荒地”。
“節能?環保?我們現在滿腦子都是怎么把效益做上去,沒閑工夫考慮這些。更何況,讓你們給我們做設備改造,以后生產萬一出問題了誰負責?”2009年創業之初,一位企業老總毫不客氣地給了蔡茂林一句話。
如果客戶能在他們的節能改造中見到效益,那么節能環保這個“奢侈品”不就會變成“必需品”嗎?
為了保證節能改造不影響客戶的正常生產,做好節能“無痛手術”,每接觸一個新領域,蔡茂林的團隊都會花近6個月的時間,學習客戶專業領域的生產工藝。其中一半的時間,技術人員在生產線上與一線工人朝夕相處,了解他們每天的設備使用習慣和工廠的用氣規律。在完成四川一家客戶的項目后,愛社時代派去的一名北方小伙子,甚至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四川話。
過去的一年里,蔡茂林帶領下的愛社時代,通過給全國200家工業企業做節能診斷、給40家企業做節能改造,公司年收入增長了150%,更為這些企業省了11億度電,相當于55萬戶三口之家一年的用電量。
在中關村,像愛社時代這樣的企業正在飛速崛起。
2013年,中關村節能環保業預計全年總收入2500億元,同比增長18%。中關村從事節能環保企業約1050家,其中億元以上超過150家。
這一切,受益的不僅是中關村和它所扎根的北京。
中關村環保產業促進中心副主任王彤透露,近幾年中關村示范區整體技術交易額占全國的近三分之一,近70%輸出到北京以外地區,其中20%是節能環保技術。節能環保產業不僅成為中關村的第二大產業,更成了中關村技術輻射和服務全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又一個強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