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表明,每一場經濟危機都會伴隨著一場技術革命。而技術革命又會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
目前,全球經濟正在走出這場二戰以來的深度衰退危機,人們期望能夠找到一條與以往不同的復蘇之路,一條可以實現持續發展的復蘇之路,那么,新的增長動力是什么?答案是:科技。
在達沃斯的開幕演講中,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科技在應對經濟危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突出作用。“科學技術是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戰勝當前這場嚴重的國際金融危機,必須更加注重利用科學技術尋求突破,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發展,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
危機時代的技術革命
在今年8月視察江蘇時,溫家寶表示:“最近,我一直在考慮應對這場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問題,就是從長遠講,我們必須依靠科技和人才,必須在科技和經濟發展中占領制高點,沒有這一點,我們國家就缺乏競爭力。這就需要,我們要考慮哪些方面可能是中國新的增長領域、新的增長點。”
回顧歷史,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分別帶來了三次經濟發展浪潮,也催生出新的世界經濟中心。近代以來,20世紀四五十年代計算機、合成材料等新科技的興起,使美國經濟在戰后迅速走向繁榮;最近一次的互聯網信息技術革命,也有力地幫助美國從1987年的經濟危機中復蘇過來。
BT Conferencing首席執行官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就指出,對于所有的發展,不管是經濟發展還是社會發展來說新的技術總是非常關鍵的,因為可以使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尤其是在經濟危機中,或者是經濟情況不好的時候,這一點尤其重要。”
“我們都認識到,在日子不好過的時候,也要繼續對未來進行投資。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對于一個公司、對于一個國家都是如此。對政府、對市民也都是如此。”他說。
不過,企業往往在危機背景下對于研發和創新面臨一個艱難的選擇。來自于R&D Magazine的預測顯示,一份2008年10月份的調查顯示,有63%的被調查者相信世界經濟危機將會造成2009年R&D消費的減少。
跟6月份的調查相比,認為經濟危機對研發支出會有影響的人增多,不管是稍有影響還是有巨大影響,這部分人占到63%,而6月份時只有58%的人這樣認為。認為不會造成任何影響的人有所減少,而小部分認為會因此增加支出的人比6月份減少得更多,從8%降到2%。
阿爾卡特朗訊的全球CEO Ben J. Verwaayen就指出:“危急關頭的創新要決定什么呢?要決定繼續投資有利于未來的創新還是縮回去保持不動,我認為我們應該繼續拿出一些資金用來投資,但我們要加快周轉周期,盡量縮短從投資到回報之間的距離。”
咨詢公司麥肯錫對過去20年高科技企業在經濟衰退時候做的調查報告顯示,在經濟衰退的時候,加大研發的企業往往在經濟恢復之后有更強的競爭力。
微軟全球副總裁張亞勤表示,微軟在去年全球經濟低迷的時候不僅沒有減少研發,而且增加了15%,今年整個研發經費是95億美元,比去年增加了10%多。此外,微軟在醫療衛生、教育、新能源,包括網絡的搜索、移動等方面也有很多投入。
從技術創新到經濟增長點
德意志銀行副董事長Koch-Weser在演講結束后對CBN記者談到中國未來的增長潛力時指出:“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毫無疑問肯定是要找到新的技術和新的領域,從而進一步推動全球經濟的增長。”
技術進步和技術革命從來都是跟經濟變革相伴而生。在經濟危機發生時,通過科技創新尋找新經濟增長點的需求最為旺盛,從而促進了科技創新的成熟。科技部部長萬鋼在昨天的達沃斯會場表示,這主要是由于經濟危機會造成世界范圍中價值觀的變化、人民需求的變化、經濟結構的改變,而科技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之后,逐步具備滿足需求的條件。所以二者的同時發生具有一定的規律性。
另一方面,科技創新又會孕育新的產業發展方向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是,一系列技術創新怎么樣能夠形成新的市場,從而變成新的經濟的增長點?
萬鋼認為,兩者將交替作用。任何新的技術在它剛剛走入市場的時候,往往是“其貌不揚”的。但當技術成熟時,則會形成一個相應的應用市場。不過,從技術到應用和市場的推動還需要政府給予驅動的力量。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從2000年開始就啟動了12個面向未來的重大科技專項。包括: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太陽能和風能的應用、生物質能的應用和生物制藥以及下一代的無線通信網等。
“要想在一場經濟危機之后能夠迅速地推動技術的創新,很重要的是需要有積累、有政府推動的措施、有廣大企業的努力和廣大社會及人民的需求。”萬鋼認為,而這些成果將成為中國在這次發展新型經濟增長點上的重要基礎。
在中國兩年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中,用于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的投資約3700億元,占投資總額的近10%。此外,今明兩年中央和地方財政集中投入1000億元,加快一批能夠支撐經濟增長的重大科技專項實施,加快推廣應用先進技術;還安排了200億元財政貼息,帶動4000億元貸款,專項投入企業技術改造。
國外政府也都有類似計劃,一場搶占未來經濟發展制高點的“賽跑”早已悄然開始。
比如美國政府確定把開發清潔能源和新動力汽車作為其應對金融危機、振興經濟、擴大就業、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戰略方向和重要抓手。歐盟把2009年定為“歐洲創造與創新年”,作為歐洲應對經濟危機的主要對策。歐盟還宣布將在2013年前投資1050億歐元支持本地區的“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以目前最為先進的科技之一納米科技為例,來自Lux Research的統計顯示,全球納米技術支出主要有三個部分,一個是政府經費,一個是合作研發支出,一個是投資資本,其中前兩個部分是主要部分,第三項僅占很小的一部分。
以政府經費的地區分布來看,亞洲最多,占有34%;歐洲以31%緊隨其后;美國相對較少,占有23%;其他地區占有13%。
未來的四個增長點
以這場我們已經經歷了一年多時間的金融危機來說,已經有一些新的經濟領域、技術領域和新的發展方向正在變化。“我認為,新的增長點會發生在能源、生物、信息和新材料等先進制造業這四個范圍。”萬鋼說。
他相信在金融危機之后,推動綠色能源、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業將會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我想這可能是我們在全體經歷了一場金融危機以后大家達成的共識,也是我們今后共同奮斗的目標。”
來自2009年6月的R&D Magazine顯示,中國研發支出據預測從2007年到2009年平均每年增長21%。中國是增長最快的國家,尤其是2007年到2008年,增長接近2倍,據預測2009年,中國支出總額也有明顯的提高。
“經濟增長的綠芽要想培育,科技非常重要。但是,還不僅僅限于科技,我們還要有學術界、金融界的支持,尤其要支持中小企業,它們是非常重要的。”
萬鋼認為,以科技帶動的經濟進步,將為年輕企業家和科學技術人員創造新的工作崗位和新的奮斗方向,也會為全世界向一個綠色經濟、向低碳社會和低碳技術的發展,以應對我們共同而又長期的氣候變化工作作出更大的貢獻。
不過,這種增長和轉型并不是短期內能完成的。東軟軟件董事長劉積仁表示,中國要成功轉型,從一個以制造業為主的經濟體轉變成以服務業為主的經濟體,或者是轉變成一個更加具有創新精神的國家,這樣的轉型并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夠完成的。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循序漸進來實現這樣的轉型,就像在日本、在歐洲、在美國,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所經歷的情況一樣。
但是無論如何,毋庸置疑的是科技在經濟恢復和新一輪發展中發揮重大作用。溫家寶強調說:“我們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支撐,更加注重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中華軸承網】部分信息來自互聯網,力求安全及時、準確無誤,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對其觀點贊同或 對其真實性負責。
如本網轉載信息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電話:0571-5689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