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以“4萬億”為主要內容的內需刺激政策出臺已經接近一年,回顧和盤點一年來的應對政策和實施效果,在這場與金融危機的戰爭中我們有得有失。
應對危機的政策路徑
在2008年10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工業增加值和企業利潤以及財政收入從三季度之后開始出現迅速的下滑。
這次會議已經提出:“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措施。”半個多月 之后的11月5日,四萬億的刺激計劃應聲出臺。
一年之后,當初應對金融危機的全盤政策藍圖清晰可見:把全力遏制經濟下滑作為首要目標,以內需、外需和就業為政策服務核心內容,以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
內需方面,中央財政兩年內投入1.18萬億元用于中央投資,并以此帶動社會投資共計形成四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而為了刺激消費,先后出臺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降低商品房交易的稅費、利率和首付等多項政策。
同時還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并將3G等多個領域的改革提前出臺,啟動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牌照的發放工作。
為了刺激企業投資,增值稅轉型改革也迅速完成,企業設備投資可以納入抵扣范圍,此外還出臺了一系列的稅費減免措施,據財政部估算,上述措施將總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5000億元。
外需方面,多次提高紡織服裝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裝備制造的出口退稅率,并為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救助,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進行了一定的變通。
面對這些內需措施的資金配套難題,2009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安排了規模史無前例的9500億元的財政赤字,財政部首次代理地方發行了2000億元地方債,并且降低了部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
一場怎樣的復蘇?
今年三季度數據公布之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經濟復蘇趨勢已經無可爭議。
但是問題在于: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復蘇?換言之,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于一攬子刺激措施還是經濟過度恐慌之后自身的內生反彈動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去年四季度的經濟增速下墜的原因是什么?
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去年四季度經濟猛降的原因,而此輪經濟復蘇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刺激政策和政府支出。
但是也有少數人認為,去年四季度的下墜并非實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慌所導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在去年年底就斷言,2008年四季度是企業調整和消化庫存的階段,經濟指標下滑正常,不必驚慌。經過庫存消化后,2009年一季度以后,出現正常生產,恢復穩定增長。
而經濟的反彈方式果如其言,甚至連時間都驚人的精準。今年4月下旬公布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3月PMI指數經過了連續四個月反彈后突破了50點的分水嶺至52.4點。
復蘇的速度如此迅速也似乎證明經濟反彈的動力更多的來自于自身,巴黎百富勤董事總經理陳興動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政府投資項目從前期的規劃審批、資金配套到最后的動工建設最少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
經濟自行復蘇的另外一個旁證是民營經濟的表現。此輪內需刺激措施中國企成為主要的受益者,不少學者擔憂民企將會生存艱難。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最近的調查表明,危機前后,民營企業增長持續高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降幅也小于后者。
結構失衡之憂
在四萬億內需刺激政策面世之初,不少學者就指出需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包括結構惡化和產能過剩的副作用。
首先是已經失衡的投資和消費比例將更加失衡。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推高了投資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建平估算,伴隨著國家4萬億投資落實,中國的投資率已大幅攀升到33%~40%,這已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繼1993年投資高峰后的第2個高峰。
在投資率突飛猛進的同時,中國的居民消費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1952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為69%,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一比例已下滑到45%,2004年縮減至35%。
消費率之所以下降,根源在于居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四萬億投資大部分投向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領域,這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產業結構重型化和資本密集化。
3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95%,即7.7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中7.3個點是由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
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以下,由于外貿出口同比下滑,拉低了經濟增速。
產能過剩的陰影也如期而至。8月26日,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主題,這表明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擺在決策者案頭的難題。
應對危機的政策路徑
在2008年10月17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對經濟形勢的判斷是:工業增加值和企業利潤以及財政收入從三季度之后開始出現迅速的下滑。
這次會議已經提出:“盡快出臺有針對性的財稅、信貸、外貿等政策措施。”半個多月 之后的11月5日,四萬億的刺激計劃應聲出臺。
一年之后,當初應對金融危機的全盤政策藍圖清晰可見:把全力遏制經濟下滑作為首要目標,以內需、外需和就業為政策服務核心內容,以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為主要手段。
內需方面,中央財政兩年內投入1.18萬億元用于中央投資,并以此帶動社會投資共計形成四萬億固定資產投資;而為了刺激消費,先后出臺了家電下鄉、以舊換新以及降低商品房交易的稅費、利率和首付等多項政策。
同時還出臺了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并將3G等多個領域的改革提前出臺,啟動了第三代移動通信牌照的發放工作。
為了刺激企業投資,增值稅轉型改革也迅速完成,企業設備投資可以納入抵扣范圍,此外還出臺了一系列的稅費減免措施,據財政部估算,上述措施將總計減輕企業負擔超過5000億元。
外需方面,多次提高紡織服裝等勞動力密集型行業和裝備制造的出口退稅率,并為出口企業提供融資救助,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也進行了一定的變通。
面對這些內需措施的資金配套難題,2009年的中央財政預算中安排了規模史無前例的9500億元的財政赤字,財政部首次代理地方發行了2000億元地方債,并且降低了部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資本金比例。
一場怎樣的復蘇?
今年三季度數據公布之后,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經濟復蘇趨勢已經無可爭議。
但是問題在于:這是一場什么樣的復蘇?換言之,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是來自于一攬子刺激措施還是經濟過度恐慌之后自身的內生反彈動力?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必須先回答去年四季度的經濟增速下墜的原因是什么?
大多數人的觀點認為,金融危機的影響是去年四季度經濟猛降的原因,而此輪經濟復蘇的主要驅動力來自于刺激政策和政府支出。
但是也有少數人認為,去年四季度的下墜并非實體層面的問題,而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恐慌所導致。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在去年年底就斷言,2008年四季度是企業調整和消化庫存的階段,經濟指標下滑正常,不必驚慌。經過庫存消化后,2009年一季度以后,出現正常生產,恢復穩定增長。
而經濟的反彈方式果如其言,甚至連時間都驚人的精準。今年4月下旬公布的宏觀經濟重要先行指標3月PMI指數經過了連續四個月反彈后突破了50點的分水嶺至52.4點。
復蘇的速度如此迅速也似乎證明經濟反彈的動力更多的來自于自身,巴黎百富勤董事總經理陳興動在接受CBN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政府投資項目從前期的規劃審批、資金配套到最后的動工建設最少需要七八個月的時間。
經濟自行復蘇的另外一個旁證是民營經濟的表現。此輪內需刺激措施中國企成為主要的受益者,不少學者擔憂民企將會生存艱難。而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周其仁最近的調查表明,危機前后,民營企業增長持續高于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也高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降幅也小于后者。
結構失衡之憂
在四萬億內需刺激政策面世之初,不少學者就指出需要注意其可能帶來的包括結構惡化和產能過剩的副作用。
首先是已經失衡的投資和消費比例將更加失衡。大規模的固定資產投資進一步推高了投資率。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兼經濟預測部主任范建平估算,伴隨著國家4萬億投資落實,中國的投資率已大幅攀升到33%~40%,這已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繼1993年投資高峰后的第2個高峰。
在投資率突飛猛進的同時,中國的居民消費率一直處于下降趨勢。1952年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為69%,到1978年改革開放這一比例已下滑到45%,2004年縮減至35%。
消費率之所以下降,根源在于居民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而四萬億投資大部分投向資本密集型的重工業領域,這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產業結構重型化和資本密集化。
3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進一步提高95%,即7.7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速中7.3個點是由固定資產投資帶來的。
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在今年三季度降到了35%以下,由于外貿出口同比下滑,拉低了經濟增速。
產能過剩的陰影也如期而至。8月26日,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成為國務院常務會議的主題,這表明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擺在決策者案頭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