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確,我國的核能工作者用99.999%的努力確保核電廠事無堅不摧,卻在0.001%的核事故發生幾率后,不可逆轉一切人身財產損失。這也就是我國目前發展核電最大的障礙——公眾信任危機。
“我建議,到西部無人區集中搞一個核電城。”這是一位權威水電專家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的提議。
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只有17臺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而且全部分布在沿海地區,2013年核能發電量只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2.11%。全世界四百多臺核電機組中,內陸核電約占了到了一半,而我國在內陸核電建設問題上卻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難。
這些核電站選址均沿用了國際上通行的“防災”設計理念,即當緊急事故發生時方便取用冷卻水。但核電站依水而建的問題在于,水源附近通常也是群落發源地,人群聚居、生態環境脆弱。一旦核電廠出現事故,將很可能帶來環境污染、公眾恐慌、社會輿論壓力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技術問題瞬間轉變為政治問題。
受福島核事故的影響,2011年我國全面暫停了核電項目審批,時至今日,僅東部沿海地區啟動了少量新的核電項目。但對于能源消耗日益增長、環境問題不斷惡化的中國而言,如何安全發展核電是我們無法逃避的議題。
西部無人區核電,是我國內陸核電相繼走入公眾信任危機、舉步不前后,又一具有代表性的核電建設新方向。據有關人士透露,該提議也是本年度備受國家能源局重視的重大課題專項之一,其相關立項、研究工作正在積極展開中。
專家們提出,以規避政治風險、跳脫公眾信任危機為導向,我國可嘗試在西部沙漠地區建設地下、半地下以及山體洞穴隧道式核電站中心。即集中規模建設一個一億千瓦至兩億千瓦的大型核電城,每個機組之間設置安全距離,實行軍事管理,建設配套生活服務中心,利用特高壓實現對東部經濟發達地區的長距離輸電。
這樣的話,即便發生如三里島、福島或切爾諾貝利那樣嚴重的核事故,也可將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政治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內。
雖然成功的規避了政治風險,但顯然這仍是一個極為大膽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