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是一次能源缺乏的省份,可用來發電的資源中,水電開發率已達66%,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而島內沒有煤炭資源,只能遠距離跨海運入。要根本解決海南能源問題,核電是唯一途徑。但是海南電網容量小,又是孤網運行,65萬千瓦已經是島內最大的發電機組。
一位業內人士介紹說,從建造成本來看,建設65萬千瓦的核電站是劃不來的。它的系統設計與設備制造,與我國通過消化吸收國外技術所研發的百萬千瓦機組基本相同。另外,海南大機小網的現狀,也會使核電站在運行中面臨不斷調峰及長期低功率運行問題,這些無疑會增加運行成本。但從生態建設的效應看,核電為海南的“綠色崛起”發揮的作用不可估量。
項目投產后,將每年為海南省提供100億度電的清潔能源供應,可有效減少大約90萬噸二氧化碳與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減排效應相當于1年植樹造林2.2萬公頃,等同于再造兩個五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主泵和數控系統技術突圍
核電設備國產化一直是中國核電人孜孜追求的目標。在秦山二期核電設備國產化率達到70%的基礎上,海南核電公司又把昌江一期的設備國產化率提高到80%,特別是主泵和全數字化儀控系統(DCS)實現了部分國產化。
主泵稱之為核電站的心臟,掌握主泵的核心技術一直是我國核電制造業的夢想。目前我國投入運行的核電站主泵全部由國外制造。2009年9月,海南核電公司與上海電氣凱士比核電泵閥有限公司、德國KSB公司共同簽訂了昌江4臺主泵的供貨合同,拉開了主泵制造國產化攻堅戰的序幕。目前,海南核電的主泵正在上海電氣臨港制造基地做全流量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