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04年,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下,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逾13萬億元,同比增長9.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超7萬億元,同比增長25.8%。在這種較好的宏觀形勢下,2004年儀器儀表行業經濟運行仍處于高速增長期。 1 2004年儀器儀表行業經濟運行情況 1.1 行業主要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4年全國儀器儀表行業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237億元,同比增長22.4%;產品銷售收入1189億元,同比增長23.3%;利潤總額72.5億元,同比增長18.8%。其中,工業總產值和產品銷售收入是建國50多年來首次超過千億元,具有歷史意義。與2003年相比,工業總產值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產品銷售收入增速下降了2.1個百分點。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增速開始回落,降速平穩。(2004年儀器儀表行業主要數據見表1) 目前20%以上的增速在儀器儀表行業歷史上還處于高速增長期。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儀器儀表行業增速的正常水平為10%~14%,當時主要以國有企業為主,包括一部分民營企業,F在,三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已占全行業的一半;因此,需要指出的是,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并沒有達到20%以上的增速,而只有16.5%,三資企業的增速為30.1%。 從表1中可以看出,與2003年相比,行業利潤明顯下降,銷售收入利潤率6.1%,同比下降0.79個百分點。主要原因是:(1)三資企業利潤明顯下降。三資企業利潤占全行業利潤約三分之二,但隨著本國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競爭力增強,以及生產同類產品的三資企業的增多,以往曾有的市場半壟斷性超額利潤已難以保持,三資企業的利潤增幅正從每年50%以上的高速增長逐步趨向合理;(2)中低檔產品競爭加劇,原材料、元器件、水價、能源、運輸、人工、財務等成本費用上升;(3)國內一家大型企業因上層領導決策失誤,發生巨額虧損,直接將行業利潤增長率拉低幾個百分點。在宏觀調控的背景下,全國大部分加工性制造行業的利潤都普遍下降;整個機械行業2004年的利潤率為5.82%,同比下降了0.56個百分點。 如果將上述個別因素除外,那么儀器儀表行業2004年利潤增長率將達27%以上。這一數字大于工業總產值增長率22.4%、銷售收入增長率23.3%、總資產增長率12.5%、管理費用增長率19%和財務費用增長率0%,這表明整個行業基本處于良性的循環發展和經濟運行中。 主要分行業2004年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數據見表2。 從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分行業發展情況良好,自動化儀表、光學儀器、測繪儀器和供應用儀表已成為超百億產業,電工儀表和車用儀表銷售和利潤增幅明顯下降,這些行業企業正面臨結構調整、提高產品檔次等問題。 1.2 進出口情況 2004年,儀器儀表行業進出口均快速上升。進口金額122.3億美元,同比增長35.2%,這也是儀器儀表行業進口首次超過百億美元,仍為機械口進口最大的行業;出口金額40.6億美元,同比增長38.4%;逆差81.7億美元,仍為機械口逆差最大的行業。 (見表3) 有兩個問題需要引起注意,第一,進口的增長率在下降,由2003年的51%降至2004年的35.2%,這是近幾年來首次出現的情況,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第二,出口的增長率(38.4%)超過了進口的增長率(35.2%),這是儀器儀表行業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情況。應該說這是一個好現象,表明整個行業(包括國有、民營及三資)的綜合實力在上升。主要原因是:(1)行業競爭力提高;(2)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出口上升;(3)生產轉移型外企增加。 分行業方面,進口增長較快的有工業自動化儀表和控制系統、電子測量儀器、中高檔光學儀器、分析儀器及試驗機等。如DCS,進口達3.5億美元,同比增長110%,這可以看出國內DCS相對薄弱的一面,盡管國外產品價格比我們高30%~50%,但仍有3億5千萬美元的進口量,相當于國內企業(國有、民營及三資)銷售收入的總和。 出口增長較快的有流量儀表、數字萬用表、電流表、電壓表、光學元件、煤氣表、水表、中低檔科學儀器及零部件、測距儀等測繪儀器。煤氣表和水表出口上升很快,煤氣表是第一年超過100萬臺、1000萬美元,過去每年只有幾十萬臺的出口;水表的出口量達400萬臺、2000多萬美元。預計這兩類產品的出口還會有明顯的上升。 另外,電度表、雙筒望遠鏡、溫度計、水平儀等一些大宗出口產品出口明顯下降。值得關注的是,歐盟委員會最近作出決定,從2005年起,含水銀的儀表將逐漸禁止在歐洲市場銷售,這將給水銀溫度計的出口帶來較大影響。2004年,各類溫度計出口達1億7千多萬臺,出口金額超1億美元。1.3 企業經濟類型結構 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4年儀器儀表行業國有、民營、三資企業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及總資產數據如表4。 從表中可以看出,國有企業虧損4.06億元,主要還是上面提到的原因,有個別大型國企虧損幅度較大。從總體上看,經過改制,雖然國有企業的數量減少了,但大部分企業的運行情況良好,基本保持健康發展的勢頭。值得注意的是三資企業,全行業三資企業的銷售收入首次超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總和,占50.3%;利潤總額所占比例繼2003年過半之后,2004年達到59.2%。即三資企業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均超過全行業半數。同時,其利潤增長幅度超過民營企業。這表明三資企業投資開始見效。但其利潤率卻在逐漸下降,從表中可以看出,三資企業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0.1%,利潤同比增長30.1%,這證明其銷售利潤率沒有增長。 三種經濟類型企業銷售收入變化趨勢見圖1。 三種經濟類型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趨勢見圖2。 很明顯,與2003年相比,民營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降低,在圖上產生了一個拐角,有這樣幾個原因:(1)受宏觀調控如貸款困難等影響;(2)大部分民企從事中低檔產品生產,擅長規模擴張,在該類產品國內市場漸趨飽和,國外市場開拓不暢的情況下,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外延擴張受阻;(3)大部分民企產品單一,研發能力弱,產品結構調整的難度大于三資和國企;(4)少數從大學和研究院所派生轉制的民企,雖有一定科技實力和優勢,但缺乏資金實力和資產運作能力,做大做強需假以時日;(5)現階段大部分民企存在的機制局限性,也阻礙了其進一步做強。 三種經濟類型企業利潤總額變化趨勢見圖3。 三種經濟類型企業利潤增長率變化趨勢見圖4。 如上述,三資企業利潤增長率下降,在圖上出現了一個拐角,我們估計主要原因如下:(1)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競爭力上升,從而迫使三資企業不得不降低利潤來參與競爭。這是一個好現象;(2)少數三資企業在一定階段享有的某類產品的獨占利潤被削弱。過去該類產品沒有其他企業生產,既沒有本國企業,也沒有國外企業,這種情況從2004年開始發生變化;(3)從三資企業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其成本費用增加,增幅高于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當然,這也從一方面證明三資企業的發展速度加快。 三種經濟類型企業總資產增長率趨勢見圖5。 可以看出,民營企業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問題。2003年的投入比三資企業還快,2004年的投入已經接近國有企業了。這主要受制于技術來源等問題! 2 2005年儀器儀表行業態勢展望 目前,各行業歸口部門、協會組織都在密切關注宏觀調控下行業態勢的變化。我們估計,我國儀器儀表行業2005年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增幅大概在16%~21%,同比下降2~6個百分點,工業總產值預計達1380~1500億元;但結果最終將取決于國家的宏觀調控力度、相關政策措施的出臺時間以及對行業影響的滯后期。若GDP增幅降至8%以內,儀器儀表行業的增幅應為16%~18%;若為8.5%以上,增幅應為18%~21%。16%~18%的增長看起來也不低,但這是一個平均數,三資企業大概能達到20%~27%,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僅為10%~15%,大部分企業將感到壓力和困難。 2005年,儀器儀表行業利潤增幅預計與2004年持平,在18.8%左右,但實績下降。 進出口方面。儀器儀表進口將繼續增長,尤其是一些外資大工程項目的交付可能使某些產品的進口呈階段性上升,但進口整體增幅將從前幾年連續同比增幅50%左右回落至30%上下,主要原因是:(1)本國企業競爭力增強,產品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如DCS、大口徑電磁流量計等,本國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正逐步提高;(2)三資企業增多,產品大量在中國生產,以直接面對市場需求;(3)宏觀調控抑制了部分盲目進口。 出口將持續增長,并且增幅可能超過進口的增幅,主要原因是:(1)國內需求增長減緩,迫使產能過大的中低檔產品生產企業加大力度開拓國外市場;(2)隨著國內企業產品水平的提高,一些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如電動執行機構、油田雙相流測量裝置等開始出口;(3)外資轉移來華生產見效(如GE的醫療儀器,日本橫河的工業儀表等),三資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已占其銷售收入的47.4%。 進出口逆差繼續上升,并將首次超過百億美元,儀器儀表行業是機電工業中逆差最大行業的狀況在2005年不會改變。 3 建議關注的幾個問題 3.1 宏觀調控的影響 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下,2005年儀器儀表行業總體需求仍旺。環保儀器、生產安全監測儀器、食品安全儀器、醫療儀器、衡器、水表、煤氣表及分析、光學、電子測量等科學測試儀器仍將保持較高增長。地質勘探、氣象、海洋等專用儀器、電度表等電工儀器儀表因需求不旺,預計增長均為一位數。車用儀表的增幅2004年已下降了10個百分點,今年還將繼續回落。此外,受宏觀調控影響較大的行業所用的儀器儀表需求增速將減緩:測繪儀器因整頓減少開發區、抑制房地產熱、控制土地使用等原因,增幅將下降;工業自動化儀表和控制系統是儀器儀表最大的分行業,隨著國家對未經審批火電項目的清理整頓和60萬千瓦以上大機組比例的增大,2004年因火電建設引起的需求增長在今年預計將趨于平穩或減緩,但因訂交貨周期影響,其銷售收入的增速減緩則將在2006年才會出現。 3.2 積極正確應對外資 儀器儀表行業是吸引外資比例最大的制造業之一。外資進入對民族儀表工業的沖擊已經引起了大家的廣泛關注。從歷史上看,外資進入儀器儀表行業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一是應用領域,一是制造領域。上個世紀80年代,外資首先從應用領域進入,例如自動化成套工程;然后通過制造領域,開始與行業企業展開技術輸出,進行投資。外資的進入大概分這樣三個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前,通過技術輸出,從應用和制造兩個領域進入中國,這一階段其目的是“進入”;上個世紀90年代初至中國加入WTO以前,外資開始對技術輸出進行控制,盡力爭取主導合資公司,以達到擴大市場的目的,這一階段其目的是“擴張”;中國加入WTO以后,即現階段,外資加大了獨資和兼并國內企業的力度,并向中國轉移生產,這一階段其目的是“控制和轉移”。 外資的進入,既有增加資金、利于改革開放、促進技術與管理水平提高、增加就業等好處,又有削弱民族產業、危及行業核心技術獨立自主和產業安全等弊端。從全局來看,引進外資的影響是長遠的、宏觀的、間接的;從企業來看,外資進入的影響則是當前的、實際的、直接的。例如,外資的進入促進了就業,為我們培養了人才,但當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卻要直接面對人才流失的問題。 怎樣積極正確應對?我們認為,要“正確支持、適應利用、應對有方、核心自主”,即一方面要積極利用外資見效,另一方面要確保重要產業核心技術自主。“提高引資質量,積極正確利用外資”應列入重要議程。 3.3 行業發展瓶頸——技術來源 當前,技術來源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儀器儀表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之一。過去,我們是整套技術,包括設計圖紙、專*、KNOW-HOW、工藝和生產校驗專用設備,全盤引進。我們也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方式,F在,一方面發達國家已經開始對技術輸出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如果對技術升級衍生出的新一代產品,我們也全盤引進,那就既不經濟也不必要了。也許它的50%是原有的普通技術,40%是一般技術,僅僅10%才是真正不容易突破的技術。這樣進行分解之后,前面的50%就不存在引進的問題;中間的40%,經過努力,完全可以自己解決,有些是別的行業、別的企業已經掌握了的技術;真正需要引進的就只是那10%。 所以,我們要從原來全盤引進的方式轉變為分解式引進,并進行繼承創新和集成創新。所謂繼承創新,就是在原有技術的基礎上升級發展;所謂集成創新,就是綜合運用國內外分散的技術來進行創新。同時,要產學研、產用研相結合,突破技術控制,不斷提升自主研發能力,加快核心技術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