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昨日 (8月25日),記者獲悉,工信部和國家發改委日前聯合制定了化解產能過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作為下一階段化解過剩產能工作的指導方針。目前,該方案已經完成了最后的修訂工作,即將于近日出臺。 這已不是政府部門第一次對過剩產能進行行政遏制。早在2009年,國務院38號文《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將鋼鐵、水泥等行業列入重點關注對象。 但這些過剩行業總逃不出“越遏制越過剩”的怪圈。有行業分析師認為,落后產能上報存水分是其中一個原因。還有專家表示,提升產品附加值,改善產業結構才是當務之急。 4個“一批”化解產能過剩 據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巡視員景曉波透露,《方案》將采取4個“一批”的辦法來化解產能過剩。即通過擴大內需,消化一批;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向海外轉移一批;優化組織結構,兼并重組一批;嚴格環保安全能耗標準,淘汰一批。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辛仁周介紹,《方案》要求進一步提高企業準入的環保、節能和技術門檻,不達標的企業將會被責令整改,甚至取消行業準入資格。他說,根據法規,有色、焦化等實行準入制度的行業,需要每4年對行業準入條件進行修訂,以適應經濟發展趨勢。 工信部發布的《2013年上半年工業經濟運行報告》顯示,我國工業行業產能過剩問題進一步凸顯,今年二季度末工業產能利用率平均只有78.6%,閑置產能高達21.4%。受此影響,產品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劇,價格下行壓力不斷加大。 鋼鐵行業更是“首當其沖”,我國鋼鐵的產能增速遠高于需求增速。數據顯示,粗鋼產能由2004年末的4.2億噸增長到2012年末的9.7億噸,增量相當于2012年世界產鋼排名第2至10位國家粗鋼產量的總和。 王國清預計,今年我國的粗鋼產能可能達到10億噸,產能過剩2億噸左右。“市場價格低迷,整個鋼鐵生產企業的利潤處于最低點。這個問題如果長期存在,對整個行業肯定特別不利。” 專家呼吁產品結構升級 淘汰落后產能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卻總逃不出“越遏制越過剩”的怪圈。 王國清分析說,部分企業在上報落后產能時有虛報的現象,“比較常見的將一些將已經關停的生產線重復上報”。 7月份,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產能淘汰第一批名單,包括焦炭、煉鋼、水泥在內的19個工業行業1294家企業。但實際上,此次“上榜”的不少企業及其落后設備,其實已于公告前被關停拆除。 在涉及的上市公司中,有10家發布公告其所涉及的落后產能早已淘汰,有的甚至早在6年前就已停產。如名單中,福建南紙的生產線 其實已于2007年1月停產。王國清告訴記者,現在看到的第一批名單中很多都是以前可能淘汰過了的。 此外,西本新干線首席分析師劉秋平還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每年淘汰的目標只占整體落后產能的35%不到。越淘汰越多的問題仍有待解決。她表示,目前淘汰落后產能比例很低,提升產品附加值,改善產業結構才是當務之急。“主要是產業結構的問題。我們現在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低端產品競爭激烈,產品的附加值比較低,高端品種又需要進口等情況”。 據劉秋平介紹,中國鋼鐵機構的研發經費2011年、2012年占鋼鐵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很小,2011年、2012年均不到1%,即使“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也僅有2%。她認為,“技術投資不足,導致了我們的高端品種競爭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