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就像變魔術一樣讓大量報廢的礦山液壓支架立柱“起死回生”,繼續服役,為實現“綠色礦山”開辟了一條捷徑。
2013年11月8日,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大江信達車輛股份有限公司、沈陽大陸激光集團有限公司,在安徽淮南市新集一礦共同組織召開了“液壓支架立柱激光再制造產品”評審會。記者在現場親身感受到了再制造這項技術在礦山綜采設備液壓支架立柱上的成功應用,它將引領礦山設備技術升級、產業升級走進新時代。
與會專家聽取了國投新集股份有限公司設備維修中心主任韓奇所作的使用情況報告和沈陽大陸激光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級工程師劉豫所作的技術報告,又到現場考察并見證了再制造產品與電鍍鉻產品使用情況對比后認為,通過15個月的下井使用,經激光熔覆技術再制造的報廢液壓支架立柱在井下實際使用壽命都超過了傳統的表面鍍鉻的新液壓支架立柱。
這一事實表明,該技術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巨大。可以預見它還可以運用到新產品的制造中。
據介紹,激光熔覆技術就是利用大功率激光束聚集能量極高的特點,瞬間將被加工表面微熔,同時使零件表面預置或與激光束同步自動送置的合金粉完全熔化,獲得與基體冶金結合的致密覆蓋。該技術熱影響區小,覆層性能可梯度功能控制,熔覆層與技術基體冶金結合,可靠地解決了鍍鉻層孔隙多和結合力差的問題,是實現“好鋼用到刀刃上”的最佳工藝手段。
整機性價比亟待提升
眾所周知,煤礦機械主要包括掘進機、采掘機、刮板運輸機、液壓支架等,是煤炭企業實現機械化綜采,建設高產、高效、安全礦井不可或缺的關鍵設備。礦井工作的特殊條件決定了煤機產品在使用過程中必須是高效、低故障率才能最大化地創造價值。換言之,高性價比將帶來高收益。
但由于井下工作環境和地質條件復雜多樣,導致傳統工藝制造的煤礦機械在使用過程中的表現往往差強人意,常常出現腐蝕、磨損、變形、開裂等多種情況,如滾筒采掘機截齒磨損、刮板輸送機中部槽磨損、液壓支架油缸的腐蝕等,必然會引起整套裝置運行不穩定,帶“病”運行的設備對于井下作業的人員來說是一個極大的安全隱患。且不說設備停運導致減產,僅設備維修或更換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以液壓支架為例,其正常使用周期最少應在一年以上,如果因油缸銹蝕而升井維修,大修周期一般為半年,維修費用是整機的30%左右。再加上傳統電鍍工藝所使用的六價鉻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鉻霧、廢水、廢渣等影響生態環境的物質,有悖于國家綠色環保的要求,不利于節能減排,國家對此的監管力度如今在不斷加強;同時,設備升井維修、制造新品也會消耗大量能源。
為此,韓奇表示,我們將加大激光熔覆制造與再制造應用力度,由國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大江信達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重慶江陸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在國投新集成立激光熔覆再制造維修中心,為安徽及周邊地區進行激光熔覆再制造服務。同時,對公司失效和報廢油缸進行激光熔覆再制造,充分利用資源。對后期采購的液壓支架也采用激光熔覆技術進行立柱加工。與此同時,還要組織攻關,對立柱中缸內壁進行激光熔覆;對煤機銷軸、乳化泵曲軸、電機轉子軸等異型件進行激光熔覆再制造技術處理。
引領煤機行業技術進步
作為率先將激光熔覆技術應用到煤機制造領域的重慶大江,自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生產礦用液壓支架以來,先后為國內數百家以及海外用戶生產提供了涵蓋各種地質結構、產品類型的礦用液壓支架。三十余年始終如一的優異品質為該公司在用戶中贏得了贊譽,也確立了行業領先地位。
然而,大江人并沒有沾沾自喜。支架使用過程中反映出來的技術瓶頸———易腐蝕問題,始終無法突破,這時刻提醒他們容不得絲毫的懈怠。在行業內,液壓支架油缸外圓表面普遍都采用電鍍鉻技術進行防護,對于井下十分復雜的作業環境,其抗腐蝕能力遠未達到理想狀態。如何改變液壓支架油缸的表面防護技術,提高油缸乃至支架整機在井下的環境適應能力和使用壽命成了亟待解決的問題。
當行業內還在糾結于傳統工藝的改進提升時,重慶大江敏銳地意識到,激光熔覆技術將是未來引領表面防護技術的潮流。于是,他們率先在行業內進行激光熔覆技術應用與液壓支架油缸表面防護的研究。經過反復地探索和實驗,成功地將激光熔覆技術引入液壓支架油缸生產加工并實現批量生產。
公司先后為全國各地煤礦生產和維修了數千件采用激光熔覆不銹鋼技術加工的油缸,其中包括為國投新集、內蒙建元、山西汾西、重慶能投等全新制造不銹油缸,為神華集團、國投新集、淮南礦業、重慶能投等報廢油缸進行再制造。目前該公司已經建成激光熔覆生產線,具備年產200萬平方分米的激光熔覆表面加工能力。
再制造市場亟待規范
記者了解到,目前再制造業主要集中在汽車零部件和機電產品兩大行業。國家發改委已經確定了14家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企業和35家機電產品再制造試點企業。僅汽車零部件再制造試點工作,中央財政先期就已經投入了8000萬元。下一步,國家將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形成全社會愿意用、敢用、會用再制造產品的社會氛圍。
2010年以來,伴隨著汽車零部件再制造產品標志的正式啟用,有力地推動了該產業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大大提升再制造產品的整體形象和營銷能力。而按照《循環經濟促進法》的規定,再制造產品都應在顯著位置進行標注。業內人士分析,國家對再制造進行試點工作,正是為了建立完善的準入標準,未來機械再制造同汽車行業一樣,也會下發統一標識。
從國家產業政策層面,鼓勵逐步用清潔生產技術替代傳統制造工藝,通過加大節能減排力度減少工業制造過程中對環境的污染和影響,將是未來制造業的發展趨勢,符合國家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工業和信息化部為此下發了《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熒光燈等6個清潔生產技術推行方案的通知》(工信部節[2012]586號),激光熔覆技術以具有綠色環保、安全、節能減排等眾多優點,被列為國家推廣使用的清潔生產技術。
工信部在《通知》中要求,企業作為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的主體,要把應用先進實用的技術實施清潔生產技術改造,作為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和核心競爭力,從源頭預防和減少污染物產生,實現清潔發展的根本途徑。中央企業集團要積極支持所屬企業應用推廣方案中的清潔生產技術,對相關示范推廣項目要優先列入集團項目實施計劃并提供資金支持。
盡管如此,與會專家還是很擔憂,產業化、市場化是再制造產業做大做強的必然方向。如果不能改變現有的“重生產、輕營銷”的怪圈,必然會對再制造產業發展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