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4天時間,中聯重科-新快報案發生了根本性扭轉。10月23日,《新快報》就記者陳永洲被長沙警方跨省刑拘一事,在頭版連續兩天申請放人;26日,陳永洲承認受賄,《新快報》致歉,輿論普遍斥責虛假報道。
沖突10月23日,隸屬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的廣州報紙《新快報》頭版上,“請放人”三個字占據幾乎半個版,具有絕對的視覺沖擊力,下面則是該報就記者陳永洲被跨省刑拘事件發表的聲明,其中一句話是“敝報雖小,窮骨頭,還是有那么兩根的”。當天,這條新聞成為多家門戶網站的頭條,而該話題也在新浪微博上排名首位。
10月24日,《新快報》再度在頭版要求放人。
《新快報》與中聯重科之間的糾紛源于今年5月該報刊登的一篇報道。
5月27日,《新快報》刊發了記者陳永洲采寫的《中聯重科再遭舉報財務造假記者暗訪證實華中大區涉嫌虛假銷售》一文,報道了A、H股上市公司中聯重科去年在華中大區涉嫌銷售造假。
《新快報》稱,此次報道中,記者經實地暗訪調查,發現中聯重科的一線銷售與舉報材料多處吻合,該公司在去年前三季向湖南祺潤、武漢翼達、江西鼎盛為主的客戶產生數量巨大的混凝土機械銷售訂單,旋即于去年四季度出現大規模的退貨訂單。這一異常行為,恰與中聯重科去年業績前三季度亮麗、第四季度驟變暗合。
《新快報》此后報道還指出,在中聯重科去年前三季度業績、一線銷售訂單皆極為景氣下,該公司管理層的直接、間接控股公司長沙合盛、長沙一方卻在二級市場上“瘋狂”套現近8億元。《新快報》表示,這些報道包括上市公司公開資料及記者實地暗訪中所保留的錄音、照片等。
其實,《新快報》對中聯重科的負面報道早在2012年9月就開始了,至今為止,《新快報》發表陳永洲等人的關于中聯重科的負面報道共計18篇文章。
7月10日、11日,中聯重科董事長助理高輝在微博上將陳永洲的記者證及身份信息公開,稱相關報道為虛假報道。
8月7日,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及高輝針對《新快報》社、陳永洲本人以涉嫌侵犯名譽權提起訴訟,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立案。
10月26日,陳永洲稱,許多文章是由一個未點名的中間人提供現成文稿的,在以他的名義發表在《新快報》的署名文章中,其中一些文稿他連看都沒有看過,并承認收受中間人酬勞超過50萬元。
爭議在10月26日陳永洲承認受賄之前,輿論雙方進行了大量的爭議,其中對中聯重科的質疑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陳永洲是以“損害商業信譽罪”的嫌疑被刑拘的,因此有很多法律人士介入了這場談論。有法律人士稱,損害商業信譽的行為與正常的輿論監督的主觀界限就是媒體在報道中有沒有故意捏造并散布虛偽事實。《新快報》記者拿到舉報材料后,到實地調查、取證、核實的行為能證明其沒有捏造的事實,定不了這個罪。
另有爭論認為,陳永洲報道屬于職務行為,中聯重科為什么不與報社對簿公堂?中聯重科稱,陳永洲本人和中聯重科不存在個人矛盾或糾紛。公司法務部門只是向公安機關報案,具體案件偵查是公安機關的工作職能,不在公司的了解范圍。
另外,對中聯重科與《新快報》之間的糾紛,有人士表示,雙方為何沒在前期妥善解決?中聯重科前期是否應該及早阻止,正確進行危機公關?中聯重科方面的回應是,公司兩次前往《新快報》報社溝通,請報社記者到實地采訪,被當面拒絕了。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表示,中聯重科作為工程機械行業國內知名標桿企業,承受的壓力很大,不僅要為萬名職工著想,還要為上市公司的股東打算。不到萬不得已,企業是不會得罪媒體的。
而對《新快報》的質疑主要表現為報道內容是否屬實。而《新快報》方面稱,報道總體上比較客觀,其中惟一的事實性差錯就是將“廣告費及業務費5.13億元”錯寫成了“廣告費5.13億元”。對于中聯重科指《新快報》的報道下挫了其股價,《新快報》予以否認。
待續10月26日事件的進一步發展,使輿論風向陡然逆轉。
10月27日,《新快報》在頭版刊登致歉聲明,承認報社對稿件審核把關不嚴,報紙采取的不當做法嚴重損害媒體公信力。
中國記協也從“堅決維護記者的合法采訪權不受侵害”轉變為“嚴厲譴責虛假報道”。輿論也一致譴責陳永洲,并對《新快報》的專業能力提出質疑。
股市對此作出正面回應。截至10月28日中午休盤,中聯重科A股報5.85元/股,漲幅7.34%,H股報7.13港元/股,漲幅6.42%。
事至此時,關于中聯重科與《新快報》之間的誰是誰非,應該說已經真相大白。但后期面臨的司法程序,以及陳永洲收受賄賂的名單尚未公開,坊間依然對此猜測不斷。
10月26日有微博爆料,稱該事件涉及中聯重科的競爭對手。但藍色光標在10月27日發布公開聲明稱:“以上涉及藍色光標的信息純屬謠言;藍色光標與三一重工及中聯重科沒有任何合作。”
對此,行業人士認為,在最后事實沒有公布之前,不能妄自猜測,但陳永洲的供詞讓人產生“無限的遐想”。工程機械行業近年來一直存在著激烈的競爭,這樣的爭斗已不是第一次。
另一位業內專家表示,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競爭近幾年來已經發展到“血腥競爭”的階段。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僅僅局限于產品、技術、品牌、營銷方式等方面,行業已經出現類似于家電行業的貼身肉搏、揭短抹黑式的“畸形營銷”手段,行業中也不斷爆出各家企業的負面、虛假報道等等。
中國企業之間的競爭,其實最終的得益者是外國公司。2012年國產挖掘機品牌市場占有率提升,打破了外資品牌多年來一統天下的局面,三一重工還在當年挖掘機中國市場的銷量排行中位居首位,這都是值得行業、民族驕傲的事情。我們的工程機械行業好不容易取得了今天的成績,如果中國同行之間再這樣惡性競爭下去,只能讓跨國公司看笑話。“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同時,這位專家還表示,中國制造企業在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要對“應該提倡什么樣的商業道德”這樣的問題進行深思。中國自古就有“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美德,而在西方發達國家,則有較為完善的自由市場經濟的競爭法則。也許要做到善待競爭對手,對目前的中國企業而言,還是比較難于達到的層次,但不出惡言,不搞惡性競爭,則應該是行業的操守。
就在10月24日,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在2013全球工程機械產業大會暨50強峰會論壇上的一段發言令人回味:“有人說,做制造業太辛苦了,就像農民種稻子一樣,一粒一粒播下去,一顆一顆收上來,但中國如果少了很執著的人,能夠耐得住寂寞的制造者,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就做不起來。所以,我認為專注一些,堅守這個產業,不被其他利益所誘惑,徐工才能真正成為極具國際競爭力的、讓世人為之驕傲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