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進入新的黃金發展期——
實現集體崛起、加速崛起、大規模崛起
記者:國有企業競爭力評價研究的重要結論是什么?怎么看待國企崛起?
胡鞍鋼:過去10年,是中國改革發展的輝煌10年,實現了對美國、歐盟和日本三大經濟體的快速趕超。而推動中國經濟實現快速趕超的核心因素是中國企業的集體崛起,特別是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支柱的國有企業,以及作為“精銳部隊”的中央企業的加速崛起和加速追趕。中央企業已基本實現了由跟隨者向追趕者的轉變,并在“做大”和“做強”兩個局部領域實現了局部超越。
大國之間的國際競爭也突出表現為其大企業、跨國公司在全球市場上的角力競爭、此消彼長。尤其是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榜單就如同世界企業奧運會。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奧運會更能體現一國的綜合國力。依據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企業數據,中國的中央企業與美國、歐盟和日本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的營業收入相對差距分別由2003年的9.38倍、7.04倍和3.50倍縮小為2011年的2.26倍、2.09倍和0.80倍。在2012年度世界500強榜單上,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擁有世界500強企業第二多的國家,其中中國大陸企業70家,與2000年度相比凈增加了61家,在70家企業中有國有企業66家、非金融國有企業57家、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42家,高于世界第三位的德國和法國(32家)。與此相反,美國從2000年的179家減少到132家,歐盟從149家減少到137家,日本從108家減少到2012年的68家,分別減少47家、12家和40家。
中國國有企業一直是國內外最有爭議的話題之一。與西方的“中國國有企業加速消亡論”預言相反,過去10年全世界所看到的卻是中國國有企業的集體崛起、加速崛起、大規模崛起。這是中國經濟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紅利和成功標志,也是中國實現偉大復興的一個重要標志。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央企業與世界強企的差距在大幅縮小。
五個維度看國企競爭力——
“做大”的同時“做強”的趨勢已初現端倪
記者:關于國企競爭力評價,經過比較研究,中國國有企業競爭力提升具體體現在哪些方面?
胡鞍鋼:衡量國有企業競爭力,不同視角、不同方法會有不同結論。我們認為,國有企業競爭力的標桿就是集中在歐美日三大經濟體中的世界一流企業,從國際視角,特別是用世界500強企業進行國際比較,更能充分反映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我們參考國資委提出的“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的目標,從“做大”、“做強”、“做優”、“做綠”和“做和”五個維度來進行比較。
中國企業的集體崛起首先體現在企業經營規模的迅速擴大上,無論是全部非金融企業,還是國有非金融企業或中央企業,在過去十年中,營業收入和資產規模都大幅提高,這一趨勢與中國經濟的快速趕超是一致的。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危機年份,如2008年至2011年,中國企業與美日歐企業的相對差距大幅縮小。
在中國企業“做大”的同時,“做強”的趨勢也已初現端倪,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利潤水平持續保持在較高水平。2008年,中國非金融企業營業盈余已經達到1.09萬億美元,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全球非金融企業利潤總額最高的國家。中央企業與美歐日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利潤的相對差距大幅下降,由2003年的7.51倍、3.03倍和1.38倍縮小到2010年的2.37倍、1.78倍和0.35倍。同時,行業領軍企業不斷涌現,在煉油、電信、建筑、海運等行業已形成國際龍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行業覆蓋面也在不斷擴大。中國國有企業不僅在電信、煉油等市場集中度高的產業中進入500強的數量迅速上升,而且開始在市場競爭激烈的機械、海運、工程建筑、計算機等產業實現新的突破。但與美日歐世界500強企業相比,市場集中度水平還有待進一步提升。按行業世界500強企業營業收入與各國行業總產值的比值計算,中國在煉油、電信、能源、金屬和企業行業的集中度水平顯著低于美國、歐盟和日本的世界500強企業。從這個意義上看,中國的世界一流企業不是會否出現壟斷的問題,而是集中程度還遠遠不夠的問題。
記者:你們把做優量化為科技創新和國際資源配置能力評估,國有企業在這兩個方面的競爭力怎樣?
胡鞍鋼:“做大”和“做強”只是企業成功的一個側面,“做優”是企業實現基業長青的關鍵所在。對于“做優”的界定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科技創新能力,主要以科技研發支出強度來衡量;二是資源配置能力,主要以企業海外資產規模來衡量。
中國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大幅增加,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科技研發投入的主要來源。中國企業2009年的R&D經費已經超過日本的953.4億美元,接近美國的企業R&D經費內部支出的五分之二。中央企業作為一個群體,在R&D經費內部支出方面與美國和日本領先企業群體存在一定差距,但差距不斷縮小。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數據顯示,制造業國有控股企業的R&D支出達到167億美元,占全行業的40%,國有控股企業的高技術制造業R&D支出強度高出全行業平均的一倍以上,特別是像航空航天器制造,其強度已經和德美日企業水平接近。
從企業的海外資產規模數據看,2004年以來,中國的非金融對外直接投資存量迅速增長,從447.8億美元增加到2619.6億美元,從相當于美國的四十分之一增加到接近十分之一。目前,中央企業仍然是企業“走出去”的主體。根據國資委的統計,在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的流量中,2010年中央企業的比重為70%。
國企貢獻居功至偉——
央企的公共財政貢獻和就業創造貢獻超過美國非金融世界500強企業
記者:長期以來,人們對國企貢獻的認識停留在經濟指標上,如何評價國企的地位、貢獻?
胡鞍鋼:國有企業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企業,也是社會企業。不僅提供了比其他類型企業更多的稅收,也提供了日益增加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以紅利形式上繳國家,為全民所分享。國有企業最直接的貢獻包括公共財政貢獻和就業創造貢獻。從公共財政貢獻上看(包括稅收貢獻和非稅收貢獻,以及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同時并舉,以國有企業為主。中央企業的公共財政貢獻已超過美國非金融世界500強企業。這是對國有資本經營產出全民所有、全民共享的最佳詮釋。隨著利潤規模的上升,中國的非金融企業上繳稅金總額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開始超過美國,2010年,中國非金融企業生產稅凈額達到7858億美元,已相當于美國當年的1.3倍。即便在今年企業利潤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普遍下降的前提下,國有企業稅收貢獻仍是增加的。“一增一減”更體現出國有企業在關鍵時刻的地位作用。
從就業創造貢獻上看,中央企業也創造了與美國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大體相當的就業規模。目前,直接就業以非國有企業為主,但從創造和帶動間接就業來看,以國有企業為主。如中國電信直接創造就業49萬人,但是作為信息通訊網絡平臺,創造間接就業是直接就業的1.9倍,達93萬人。中國的企業生態是一個典型的多元化、多樣化企業群,這些企業既相互競爭也相互合作,屬于共生、共榮、共贏的經濟體、企業體。
除此之外,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跨地區經營,為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知識、投資、人力資本等要素外溢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020年國有企業發展目標——
創建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跨國企業
記者:根據研究,你們預測世界500強的榜單未來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下一步中國國企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胡鞍鋼:“企業興國、企業強國”就是國有企業的歷史使命,責任重大,任務艱巨。我們選取中央企業和美國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的數據進行比較,進行了中央企業競爭力綜合指數的計算,依據現有的趨勢預測,中央企業的競爭力綜合指數在2020年達到0.700;中央企業整體上基本達到世界一流企業水平;到2030年則有望接近1.00,與美國的世界500強非金融企業具有大體相當的競爭力水平,成為世界企業的領先者。
我們認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未來發展核心目標是“世界一流、中國特色、知名品牌”。這是國家發展大戰略的客觀需要,也是中國國有企業大戰略的自身需要。“創建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跨國企業”應該成為我們的國家目標。
首先,“世界一流企業”。應滿足以下三個條件:是“世界級企業”,進入世界500強,主要經營指標和業績達到世界500強的門檻;進入世界同行業前10名;具有世界知名品牌和核心技術。
其次,“中國特色”。其含義一是堅持社會主義現代企業方向;二是為國家作出一流貢獻;三是創新“中國企業文化”,不是西方企業文化的“傳聲筒”,而是將宏大的中國文化融入企業之中,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創新者、實踐者。
再次,“知名品牌”。就是指中國品牌,全面提高國有企業的國際行業市場占有率,提高產品或服務的顧客認知水平和忠誠度。“知名品牌”也是中國“軟實力”。
到2020年,應實現“創建一批擁有核心技術、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一流跨國企業”,突出表現為“三個翻一番”:一是指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數量比現在翻一番;二是指在世界500強50個行業中的“中國兵團”分布數翻一番;三是指在世界品牌500強中的“中國品牌”翻一番。
與世界500強榜單上的美、日等國家的企業相比,中國國有企業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科技創新、知名品牌和節能減排等方面。我們還需要以持續的改革推動國有企業的不斷發展,緊密圍繞“做強做優、世界一流”的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發展目標,進一步提升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
總之,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是國家脊梁,未來將再創10年輝煌,實現“企業強國”之夙愿。(作者:李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