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許多大城市傾向于選擇垃圾焚燒作為垃圾終端處理的主要形式,不少新建的垃圾焚燒廠也即將密集上馬。有專家測算,如果要達到《“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的目標,全國還應再建170多座垃圾焚燒廠。
然而,《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伴隨著環保理念、權益意識的增強,一些地方特別是垃圾焚燒廠選址點附近的居民排斥建垃圾焚燒項目,垃圾處置陷入重重困局。
填埋場超期服役
北京,日產垃圾1.8萬噸;上海,日產垃圾1.9萬噸;廣州,日產垃圾1.8萬噸——如此龐大的數量,足以讓任何垃圾填埋場很快就成為垃圾山。
位于北京東郊三區交界處的北神樹垃圾填埋場,1997年投入使用,設計日處理垃圾能力980噸,設計使用壽命13年。然而直到今天,每天還有超過千噸來自北京中心城區的垃圾運到這里,再由專門的大型垃圾車緩緩地送上離地數十米高的垃圾山,實施填埋作業。
“超期使用3年多,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北神樹垃圾填埋場第四任場長、北京環衛集團運營有限公司填埋事業部部長陳鵬說。由于新建垃圾處理設施的進度不如預期,導致這座原本計劃在北京奧運會后就正式封土停用的垃圾填埋場不得不超期服役,為此甚至不得不把原先的綠化帶都挖掉,以作為新的垃圾堆放地。
同樣的問題在全國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廣州市城管委主任、城管執法局局長危偉漢說,如果還是走填埋的老路,那么到2016年廣州所有的垃圾填埋場都將飽和,“垃圾將無處可埋”。
“垃圾圍城絕對不是偽命題。”上海市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長陸月星說,“現階段中國的垃圾圍城,一方面體現在生活垃圾產生和管理的整個過程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體系,另一方面是指垃圾如果不經過無害化處理,就會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
由于垃圾填埋會造成占地多、污染重、危害大、處置周期長等各種問題,因此,當前國內各大城市紛紛將垃圾處置的重點改為發展垃圾焚燒廠。廣州市政府宣布到2016年將再建6座垃圾焚燒廠,以實現到2017年原生垃圾“零填埋”目標。在上海,隨著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一期和郊區一系列垃圾焚燒廠的運行投產,到“十二五”末垃圾無害化處理將由填埋為主轉變為以焚燒為主。南寧市投資10.8億余元建設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總投資8.13億元的北京南宮生活垃圾焚燒廠項目在大興區開建……
而在政府方面看來,加速垃圾焚燒建設,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由于受到土地資源約束越來越緊的限制,目前國內各大城市紛紛由傳統的垃圾填埋轉向垃圾焚燒,以減少垃圾對資源環境的負擔。
減量化是垃圾焚燒廠最為立竿見影的效果。北京市朝陽循環經濟產業園管理中心書記郭團會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在2008年焚燒廠運營之前,每天這里要填3000噸原生垃圾,而通過垃圾焚燒,這里每天只要填埋100多噸焚燒過的爐渣。此外,減少垃圾滲濾液的二次污染,以及垃圾焚燒發電后帶來的經濟效益,也是各大城市紛紛選擇垃圾焚燒的重要原因。
《“十二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提出,截至2015年,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能力達到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35%以上,其中東部地區達到48%以上。有專家做過測算,如果要達到上述目標,全國還應再建170多座垃圾焚燒廠。
焚燒廠頻遭質疑
在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的中國式困境,支持與反對建垃圾焚燒廠的意見僵持不下,似乎成了難以破解的死局。
2009年11月,廣州番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遭到附近居民強烈反對,成為近年來反對垃圾焚燒的標志性事件。周邊居民認為,焚燒廠的建立會給當地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特別是焚燒過程中可能產生的二噁英,會嚴重影響健康。番禺區政府被迫宣布暫停該項目,時隔4年后,易址廣州南沙新區。而近期杭州爆發民眾反對事件也成為近年來頻發的垃圾焚燒廠爭端的最新案例。
據了解,在一些地方,居民和政府在垃圾焚燒項目建設上存在較深的認知鴻溝,地方政府再三向居民強調垃圾焚燒廠技術成熟,全球許多國家都在采用。但居民對此表示懷疑,擔心項目會給自家環境帶來污染,對政府的監管能力也缺乏足夠信任。近年來雙方對峙程度不減反增,甚至從反對升級為沖突。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發現,民眾對興建垃圾焚燒廠的質疑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焚燒廠運行環保安全如何監管到位?
關于焚燒無害化,居民對政府的解釋始終難以信服。廣州山前大道金碧御水山莊的羅明海就表達了擔憂:“就算建設的垃圾焚燒廠技術世界一流,但好的技術沒有好的運行與監督,要達到無害化效果也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