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就要來臨,但科技行家們卻對它褒貶不一。最近幾年,網絡世界已經從電腦、手機和平板延伸到了可穿戴產品、智能家居,這讓許多人興奮不已,但現在不少從業者對這一趨勢感到擔憂,他們的憂慮包括安全和隱私,也涉及人類的尊嚴和社會不平等。
近十年來,華盛頓的智囊團皮尤研究中心一直在對科技行業人員進行跟蹤調查,了解他們對互聯網的看法,其中就包括互聯網之父VintCerf和微軟的社交媒體學者DanahBoyd。調查結果顯示,近些年對物聯網的擔憂日益加深。
破碎的物聯網
調查中,1606名受訪者表示,物聯網有很多潛在好處,語音和手勢控制讓電腦使用更方便,醫療和健康監控器能預防和治療疾病,環境傳感器可以探測污染。但多數人都對物聯網提出警告,安全是其中最受關注的問題。
“多數設備都很容易受到入侵”,皮尤研究中心創辦人JerryMichalski表示,“還可能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做一些預料之外的事。”目前,已經有不少聯網的攝像機和路由器受到了入侵,被用來挖礦。隨著聯網設備的增多,這種案件也會頻發。
除了安全,還存在對科技復雜性的擔憂。如果你現在忍受不了手機應用程序的崩潰,那從內衣到汽車都聯網了之后,你狠可能會發瘋。也許我們會生活在一個很多設備不能正常工作,但又沒人知道如何修理它的世界。
只有一部分人富起來
技術的復雜性就會將一些人拋在后面。而且,越是能從物聯網中獲益的國家,可能越負擔不起相關成本,國際通信聯盟中美洲的代表MiguelAlcaine表示。在訪談中,皮尤研究中心的一名項目主管LeeRaine指出,物聯網會讓數字鴻溝擴大,未參與其中的人可能會被完全隔絕開來,比如你可能需要一個特殊的設備才能在便利店購物,你可以向售貨員求情,如果那時還有這種崗位的話。
同時,有人也會認為物聯網是反人類的。辦公室裝上攝像頭已經讓不少人感受難受,如果辦公智能設備普及開來,是不是就沒法工作了?可穿戴設備也會讓不少讓感到缺乏隱私,讓人退化成數字的集合,你不再是你,而是收集到的一連串數字。圣地亞哥梅莎學院教授PeterR.Jacoby表示,到2025年我們可能就沒有隱私了。
反駁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悲觀。哈佛大學的DavidSearls表示,享受物聯網的好處并不一定要以隱私為代價,不是所有設備都要聯上公眾網絡,即使是聯網設備,也可以利用加密技術保護數據安全。
未來的物聯網不僅要對隱私進行控制,還要管理產品的服務條款。現在有不少開源項目都在向這方面努力,比如Spark、Tessel、Skynet和Nodered,目前的問題是,這些平臺是否能完成開源的消費級產品。
虛熱一場?
還有一種可能是,物聯網不會成功,造成太大的影響。“物聯網概念已經熱了有十多年了”,咨詢師BillSt.Arnaud表示,“它會有小范圍的應用,但不會像許多專家說的那樣,是明日之星。”
另一位互聯網和生物醫藥從業人員也表示,聯網的可穿戴產品最多就是個玩具,和其他設備一樣,可能會在軍事、醫院、監獄等領域有所應用,但不會那么振奮人心。
哈佛大學柏克曼中心的JustinReich的觀點比較中立,他表示,把計算機從口袋中移到手腕和臉上不算很創新的事,不過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每樣產品都有人愛,也有人恨。